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口 > 人口普查 >

到2030年中国45岁以下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四分之一

日期:2016-03-29 类别:人口普查 浏览:

2015年2月2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68期“经济每月谈”举行,主题为:“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影响”。

文字实录

郝福庆(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副巡视员):

谢谢主办方给我这次机会跟大家一起讨论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影响的话题。接到这个任务以后,我也在思考。我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讨的题目是适应新常态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咱们从事养老服务业的同仁常常将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形象地称为“银色中国”,当下,“银色中国”告别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迎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借此机会,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对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新命题的粗浅体会。

想谈三个话题,一是老龄化的现状和展望,二是老龄化对新常态的影响,三是新常态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这的确是粗浅的想法,一直在整理、梳理这方面的观点。

2015-02-26 09:17:27

郝福庆:

第一,现状和展望。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老龄化现象与现代文明社会是相伴而生的,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率下降,人口期望寿命延长,一定会带来老龄化。发达国家如此,我们国家也不例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三高”(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转向“三低”(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期望寿命也快速提高,第六次人口普查,我们的人口期望寿命是74.83岁,现在已经五年了,我相信75岁以上一点问题都没有。六普的时候,像北京、上海人口期望寿命已经超过80岁了。

2015-02-26 09:19:57

郝福庆:

总体而言,我国老龄人口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并且呈现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是总量大、速度快、不平衡、基础弱。

总量大是指老年人口的基数大,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这个规模我们也算了一下,跟现在欧洲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人口总量是相当的。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可以预计,到本世纪中叶的时候,我们国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可能达到4.5-4.7亿,这取决于今后的出生率包括生育政策的调整。当然,我们的高龄老人还有失能、半失能老人也多,也是总量大的一个特点。

二是速度快,既体现在老龄化优于现代化,未富先老上,也体现在老龄化增速快上。一方面,我们国家是1999年进入老龄化的,当时人均GDP也就一千美元,发达国家是平均5000美元到10000美元之间进入老龄化。我们国家去年GDP是636463亿元,人口总量是136782万人,这样算下来人均GDP按美元算的话,已经7500美元左右了。

近年来,大家可能都感觉到,我们的老龄化离我们日常生活越来越近,速度也越来越快,身边的老人越来越多。但是,近几年的老龄化,实际上也只是初步迈入老龄化阶段,还不是特别严重。今后我们国家将经历一个急剧拉升的阶段。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我国老龄人口比重提高了3个百分点。研究显示,2010年之后的40年,每十年老年人口比重将分别提高4.7、8.0、5.2、5.3个百分点。2030年时,我们国家的老龄化水平和2010年的德国水平相当,204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老龄化水平和2010年的日本相当,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刚才我报了一个数,8.0个时候,每十年提高的百分点是2020年到2030年,是急速拉升的阶段。所以我们目前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所有工作,都在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急速老龄化做准备、长期老龄化做准备。

2015-02-26 09:23:25

郝福庆:

三是不平衡。不平衡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城乡的不平衡,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城镇,这与我们国家城镇化相伴而生,也是六个数据,农村老年人口比重15.6%,比城镇高4.7个百分点。研究测算,到2030年可能达到33%,比城镇高11.7个百分点,我们的空巢问题会进一步加重。第二个是区域不平衡,东部快于西部,这也是跟我们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相对应的。上海在1979年是我们国家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地区,而整个西部地区到2012年才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按照户籍口径,现在上海老龄化水平已经达到了27%,跟现在德国水平相当,大家都知道,我们很多制度是分割的,将来按照均等化的要求,也较覆盖到常住人口。而西部地区像西藏和新疆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三个是结构不平衡,我们国家出生人口存在大起大落的现象,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现象比较突出,老龄化进程也有明显阶段性的不均衡。刚才说,老龄化有急剧拉升的趋势,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1950年-1957年,第二次是1962年-1972年,第三次是1981-1990年,我退休那个时候就是第一次出生高峰和第二次出生高峰叠加的时候,一下子急剧拉升提高8个百分点,这是不平衡。

2015-02-26 09:27:46

郝福庆:

再有一个特点是基础弱,突出表现为四个准备不足,一个是制度准备不足,我们的养老政策体系都处在初创和完善的阶段。近几年,我们做过统计,我们修订老年权益保障法,这是有代表性的,部门和各地出的法规规章以上的规范性文件有二百多项,这都是短短几年内提出的。虽然有这么多法规规章,但实际上在一些领域还是有空白,需要我们来建立和完善。第二个是资金准备不足,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项兜底的保障措施,按照当前的征缴和支出水平,以及欠费、统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局部地区存在收不抵支的风险,这个问题我相信后面还有专家专门论述,我就不赘述了。第三个是人才准备不足,特别是我们的养老和护理员工作,收入比较低,职业认同感比较差,而且由于我们的规范化培训尚未广泛推开,人才供需缺口比较大,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我们做家政服务的,找护理员是很难的。同时,养老机构的管理人才也较为匮乏,经验不足,从高级管理人才到一般的护工的人才队伍是短缺的。第四个是设施的准备不足,“十二五”期间,我们国家还是高度重视养老主体建设,国务院印发了养老主体规划,中央财政拿出了80多亿元,带动地方,加强老年养护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建设,到去年的时候,我们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总量551.4万张,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每千名老人20-30张的水平,发达国家是50-70张。这些床位里,还有一部分是社区照料中心一些非护理床位,而且政府投资占比较大的比例,社会力量的参与度还不高。

2015-02-26 09:30:14

郝福庆:

第二,老龄化对新常态的影响。联合国有关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无声的革命,足以影响或改变未来。人口老龄化对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所有国家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毫无疑问,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国基本国情的组成部分,成为我们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长期的变量。当前,我们中国经济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这个中央有专门的定义,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读。

2015-02-26 09:33:31

郝福庆:

老龄化之于新常态增添了一些困难和不可控的因素——

一是影响经济增长。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新常态虽然不能达到动辄像过去那样10%以上的增速,但是也不像有些发达国家从8%的增速一下子落到4%以下,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换挡稳定在中高速的水平上。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老龄化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下行带来的负面冲击。首先,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潜在经济增长率面临下行的压力。特别是人口红利形成的劳动力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下降乃至消失,将明显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利润。大家知道,2012年是我们劳动力供给的一个拐点,15-59岁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值的减少,那一年减少了345万。按照目前的趋势预测,2010年到2050年,我们劳动年龄人口将由9.4亿缩减到7.1亿。其次,老龄化使人口结构老化,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因而呈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由于退休金的替代率下降速度更快,最终导致全社会储蓄率下降,影响社会资本的形成,也会使消费能力下降,导致需求不足。在此,政府财政面临收入减缓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双重挤压,将严重制约政府之间投资和间接引导投资的能力。目前我们财政增收减缓是非常明显的。

2015-02-26 09:34:51

郝福庆:

二是影响结构调整。完成压缩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都需要调整劳动力的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从常理上讲,我们企业更倾向于向年轻的员工投资、对年轻人进行培训,老龄化将使劳动力结构老化,企业对人力资本提升意愿降低,从而影响产业转型升级。时政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个体的生产率呈现先增后降的发展态势,一般是在40岁达到顶峰,此后明显下降。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国家劳动年龄人口中位数将快速上升,到2030年45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四分之一,劳动力整体老化。

2015-02-26 09:37:04

郝福庆:

三是影响创新驱动。新常态下,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相信大家肯定是有学经济学的,从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在我们生产函数决定产出的几个变量,这里面有个著名的公式,这个公式中,我们的资本和劳动力都难以像以往那样快速增长。刚才说了,我们的劳动力绝对数是在下降的,我们的资本,整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从前些年的25%下降到近两年的20%,去年到了15.1%,增幅都在减少。劳动年龄人口也步入了下降的通道,剩下的只能从全要素生产率上做文章,特别是在创新上做文章。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向西方学管理、学经验,我们的管理水平应该说还是有很大提升的,这方面的空间,未来的空间不是很大,所以只能在创新方面上做文章,简单一个公式,就把我们下一步走的描述出来了。

从供给侧看,经济增长研究显示,人口劳动力老化影响社会活力,明显弱化全社会创新创造能力。从需求侧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而人口老龄化可能不利于消费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老龄越大,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就差一些,意愿不是那么强了,本来我要做一个PPT,一是时间太紧,二是有很多困难,也是老龄化的表现,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年轻人可能一年换次手机,我这样年龄大的,一个手机多少年不变。

2015-02-26 09:38:31

郝福庆:

四是带来更多的挑战。首先老年人口增加将使政府保基本的压力很大,公共财政在基本养老金、退休金、保险费补贴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增加。据测算,2015年到2050年期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施方面的费用占GDP的比例将来可能会接近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人口老龄化改变家庭结构和规模,抚养比上升,削弱家庭的养老功能,过去我们都是家庭养老,几千年都是这样,导致家庭养老的风险增加,家庭的代际矛盾显现化。比如我们2013年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年轻人要常回家看看,目前“421”这样的家庭结构面前,比如过年的时候,可能涉及到回谁家的问题,看哪位老人,看谁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从全社会的角度分析,如果生育政策不变,未来我国的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之比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7:1发展到本世纪中叶不足1.5:1的局面。社会抚养结构的变化将深刻改变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格局,容易诱发代际利益分配的矛盾。有句老话叫“欲思其利,必虑其害”。

2015-02-26 09:41:45

郝福庆:

以上分析是老龄化对新常态的不利影响,我们调转一下角度,老龄化也为新常态平稳换挡带来了机遇。我简单说一下,比如我们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短期内是有利于减缓就业压力的,比如说去年七百万大学毕业生,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老年服务性的需求增加,有利于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就业。老年人的衣食住行、节娱购乐等需求不同于年轻人,这个需求都是刚性需求,老年人口在增长,它是刚性需求,一直在增长,为我们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这一块都是增量。

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老年人倾向于将储蓄代际转移,老年人舍不得花钱,有利于为社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降低资金的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如果能够妥善应对,反而能够倒逼劳动生产力提高,就是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特别是创新来促进我们经济增长,这样有利于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再有,老龄化社会相对而言是更加成熟、更加平衡,有利于社会的和平稳定。

2015-02-26 09:45:24

郝福庆:

第三,在新常态下应对老龄化。如果说“新常态”抓住了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如何应对好“银色中国”也需要把握好几个关健词。

一是谋长远。人口老龄化将伴随我国现代化的全部过程,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上对老龄化进行再认识、再把握,做好顶层设计,把老龄化作为一项基本国情,作为今后研究和处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出发点,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纳入宏观调控,纳入国家的规划。

二是抓根本。人口老龄化已是必然趋势,不可逆转,要减缓过度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根本是要进一步研究、调整、完善人口的生育政策,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是可持续。解决我们未富先老问题,根本问题还是要发展经济,使现代化步伐跟上老龄化的步伐,实现现代化和老龄化的相适应。

我们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使我们的GDP保持合理的区间,不断积累社会财富,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把我们的蛋糕做大,才能打好老龄化的持久战。

四是保基本。保基本是现阶段我们中国社会的底线思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一个完整的养老体系,应该能够满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在这当中,政府需要履行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职能,织牢织密兜底网。现阶段重点是保障好三无老人,低收入、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这也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提出的。

以上是做好老龄工作的基本定位,这样四个关键词。

2015-02-26 09:47:07

郝福庆:

当前还要抓好一些重点工作:

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吸引社会投资,激发养老机构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使其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二是政府要加强引导,通过规划、财税、价格、土地、投融资、人才培养等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要创新政府投入的方式,通过政府购买PPP等方式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在开展初期,还应该降低社会资本介入的门槛。过年前,跟地方的同志谈的时候,发现一些问题,有的地方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把门槛提得很高,比如说有些社区服务的组织,可以上门服务的,服务对象有老年人也有残疾人,要求养老服务机构要有医疗支持。因为有一些可能是简单的生活照料,不一定都是医疗的康复护理服务,如果把门槛提得很高,就把一些社区草根的处于萌芽发展期的组织都排除在外了,不利于这些组织的发展,所以初期这个问题要慎重,尽可能降低门槛,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来参与。

2015-02-26 09:49:16

郝福庆:

三是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统筹发展。从国情出发,要把发展居家和社区服务作为重点,解决居家和社区养老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误区,社会资本也有一种误区,认为我们发展养老服务业就是搞机构,而且有些偏颇是搞养老地产。想想我们的国情,三句话叫“居家是基础,社区是依托,机构作为支撑”。所谓机构支撑,当然很多地方讲把老年人分成9064或者9073,意思是90%以上是居家养老,6或者7是社区,剩下的4或3%是在机构里面,我们机构发挥的作用,我们希望是面向那些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像我们魏局长这样的,年轻,头脑又好,手脚又非常利索,完全没有必要到养老院去,还是居家养老,我估计还是喜欢自己居家的环境,我们理解,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家里没有人照料、社区没有人照料的情况下,需要专业的护理,才到养老机构去,那些都是失能、半失能的人。当然,我们的养老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有些高端人群可能就喜欢花个一万两万住到高端机构去,那是完全市场的,我们更希望从保基本的角度,把困难的老年人保起来,提供更多更好的居家和社区服务,让老年人在自己社区的环境里养老,不是大家都到机构去,大家想想,如果都到机构去,是什么样的图景。然后把农村作为重点,刚才说了,解决空巢老人和困难老人的问题,我们很多低收入群体在农村,把护理康复类机构作为重点,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社会化服务问题。把社会力量作为重点,解决运行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四是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业的制度、规范、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鼓励应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业态的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个性、高效的养老服务。

五是促进养老与医疗、金融、文化、旅游等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充实养老服务业的内涵,开发深度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充分发掘老年人自身的价值,老年人自身的参与,使他们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发光发热,积极面对老年人生。

2015-02-26 09:51:31

郝福庆: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在座诸位,为了今天的老人和明天的老人,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建设好进入新常态的“银色中国”,共创美好明天。

相关文章

    阅读排行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