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国风情 >

印度五花八门的社会风俗(6)

日期:2014-12-22 类别:各国风情 浏览:

男性生殖器林加

而另一个传说则说印度历史上某国王为了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以修来世,请求天上的女神下凡。但是,女神之水来势汹汹,大地难以承受,湿婆大神就站在喜马拉雅山附近的恒河上游,让水从他的头发上缓缓流下,从而减弱了水势,既可以洗刷掉国王祖先的罪孽,又能造于人类。由此,印度教徙认为恒河是女神的化身,是“赎罪之源”。

恒河是印度教徙心目中的圣河,恒河之水可以涤罪攘祸,因而去恒河之中来个大洗浴是印度教徙最向往和痛快不过的事情。整个恒河,不管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总是有印度教徙在洗浴。但平素里最壮观的还要数瓦腊纳西的恒河晨浴,前往此地朝圣、观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奔此而来。每天早上四五点钟,晨光熹微,成群成群的男女老少已经在瓦腊纳西的大街小巷中涌动,他们中有当地居民,有千里迢迢赶来的印度教徙,也有为了一饱眼福的异乡游人,大家只有一个目的地—恒河之岸。

恒河沿岸有许多城市因恒河而变得异常神圣,而这些圣城所处的恒河流段则成为圣中之圣。阿拉哈巴德是印度一个最古老、最神圣的城市,意思是“真主的宅邸”,地处恒河、朱穆拿河和萨拉斯瓦提河三河汇流之处,古名“三河口”。多少年来,年年都有成千上万印度教徒来这里沐浴洗罪,也有来到这里站在无花果树下,投河自杀的。特别是每隔12年一次的“施礼节”,有数十万乃至成百上千万的教徒,来自四面八方,云集这里,浩浩荡荡,在特定的时辰沐浴,以求圣洁长寿。

1995年1月14日,时隔12年为期40天的施礼节,在阿拉哈巴德隆重拉开帷幕。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纷纷走下印度北部阿拉哈巴德市缓缓流淌的恒河的堤岸,乘坐租借的船只驶往阿拉哈巴德“三河口”。上千名理发师沿着河岸忙碌地为虔诚的男教徒和儿童理发,理发后便是宗教仪式和祈祷,然后就是神圣的沐浴。每天,成群的人们冒着隆冬的寒冷和浓雾,跳入水中洗浴。有些人穿着衣服浸浴,有些人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头发凌乱,全身涂着草木灰或肥皂,在水中瑟瑟发抖。许多人手里还拿着长矛、刀剑、三叉戟等。最为理想的沐浴日是1月30日,当日有200万人聚集在恒河岸边。整个节日期间,约有4500万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浸浴,印度北方邦新闻局副局长指着虔诚的朝拜者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聚会”。

坐落在恒河两岸的瓦腊纳西又名贝拿勒斯,在印度有“圣城中的圣城”之称。该城古名迦尸,意思是“神光照耀之地”,传说是湿婆神于6000年前所建。这里不仅有大量印度教古老寺庙,而且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就在附近,耆那教两个教长也诞生在这里,历史上许多宗教领袖都把这里作为他们修行和传教的基地。因此,对印度教徒、佛教徒和耆那教徒来说,这里是个极其神圣的地方,他们认为一生能来这里一趟,算是莫大的幸福。

瓦腊纳西是恒河之岸最大的圣城,河岸之景蔚为壮观。清清的恒河水在无声地流过,河岸边则是错落不齐、风格各异的神庙,一座紧挨一座,形成陡立的峭壁。瓦腊纳西恒河之岸长达6.7公里,共有64个码头,当地人称其为“卡德”。这些卡德据说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徙捐建的,捐建越多,积善也就越多。最让人神往的是几十个卢比租上一叶扁舟,向恒河中央飘去。卖货的小贩更会明白这是赚钱的大好良机,他们也划着小船尾随大大小小的游船,向游人兜售各种货物,有树叶做成的河灯,有念珠、香木以及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游人们在小贩的吆喝声中,把一盏盏河灯放入河中,恒河变成了暗蓝的银河,闪现出数不清的点点繁星。

更为美妙的景色是拂晓时分。东方欲白,淡淡的晨雾慢慢地散去,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岸边陡立的建筑披上了金色的衣裳,河面泛起一片金光。再看岸边的河水中,洗浴的男女老少进入了忘我之境。有的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双手忙碌,尽情搓洗;有的双手合十,面向太阳默祷,安详的脸上金色溢彩,灵魂的净化表露无遗;有的则不停地屏息潜入水中,惟恐这圣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洗涤一清;身披绛黄色的印度教祭司以及光着上身的虔诚信徙在岸边的石板上闭目打座;打着哆嗦的孩子们在父母的水罐之下接受泼头冲洗;穿着纱丽的妇女们洗浴完毕,竟然在这人海如潮中能够换上干衣,而不让自己的身体暴露丝毫。

各个卡德大都是人山人海,但有两个卡德则是青烟袅袅,火光闪闪,这是印度教徙的焚尸场。印度教徙认为,这里是全国最神圣的火葬场,因为他们相信:湿婆神常在这里巡视。凡是在这里火化的人,可以免除轮回之苦,径直升入梵界,与梵合一。印度教义认为,人在实现梵人合一之前,要经历许多磨难。今世为人,下世可能为畜,要视修行而定。只有功德圆满者才能升入梵界,不再转世。为了能直接进入梵界,家属们千里迢迢把亲人的遗体运到这里,有的病人干脆在河边等死,以求最后的解脱。据说,梵尸场平均24小时要焚化上百具尸体。死者家属先把尸体抬到河边浸浴,然后装殓好直接抬到焚尸场焚化。焚化过程中,家属不断向火中抛撒花瓣和香料,有钱人家还带来名贵的檀香木置于熊熊的柴火之中,花费多者可达十几万卢比。恒河沿岸的人死后骨灰撒入恒河前也不忘嘱其后人把骨灰带回撒入恒河水中,恒河是他们至上的最后归宿。在焚尸码头的不远处上岸,来到梵尸场就会看到堆堆劈砍整齐的木柴,还有专卖香、鲜花、檀香木的商店,焚化业务完全是一种创造商机的营生了。

令人惊奇的是,尽管被穆斯林征服了500年,英国又统治了200年,但瓦腊纳西仍然具有强烈的印度教色彩。这里的庙宇多得惊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印度教寺庙,湿婆神庙尤多。大大小小的庙宇星罗棋布,多达1500多座,可谓是印度庙宇之集锦。有的庙宇高大雄伟,金碧辉煌;有的则小巧玲珑,精美无比;有的是威严森森几百年,丝毫不变;有的则已成废墟,破败不堪。外来香客来到这里,单就去一些主要的庙宇朝拜一番,起码也得花一个星期。有的香客为表虔诚,往往还要步行绕城一周,这样至少也要走五天五夜才能完成。虔诚的印度教徙认为,人生有四乐:一为居住在瓦腊纳西;二是与圣人结交;三是能饮上恒河水;四是要敬奉湿婆神。

悠久的历史令瓦腊纳西人引以为豪,但随之产生的沉重包袱也让他们觉得些喘不过气来。走在瓦腊纳西河的核心地区,任何人都会感到这里实在太挤了。街巷纵横,零乱无序,两旁乱七八糟地排列着店铺和住宅,简直就是一个个迷魂阵。如果说老北京的胡同窄,这里的小巷也一点不宽,而且还有一种肃杀之气。尤其是异国游客,人生地不熟,走在看不到尽头、只勉强走得开一个人的深巷中,头顶上方闪现着各种庙宇或是住宅的屋檐,不禁会毛发直立、脚下生风。

瓦腊纳西最著名的庙宇当数“金庙”。它坐落在瓦腊纳西最拥挤的地带。岁月流逝,人口增长,似乎对这个至圣的金庙也不开恩,把它挤在一个狭窄的区域。这座金庙是印度教的圣殿,正殿中间供奉的是湿婆神的象征—林加,非印度教徙不得入内。大凡来此的游客只能从邻近的高处或是大门口窥视一眼院中的森严与神秘。

杜尔伽庙则是另一座闻名的庙宇,这是一座典型的北印度式印度教建筑,从第五层起,尖塔层层垒上,直到最高峰,象征地、火、风、水和空,最终融入最高境界—梵。庙中供奉的杜尔伽女神是湿婆妻子的化身,形象狰狞可怕,十手各持利器,恐怖吓人。这座庙被刷成赭红色,地处一个方场之内,高墙四围,肃穆之气逼人。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猴子,因而也有“猴庙”之称。奥朗则布大清真寺也颇为壮观,两座八角石塔巍然立于恒河岸边,该寺至今已三四百年,但仍然是原汁原味,据说,连一块石头都没有松动。

上一篇:印度美食介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