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国风情 >

苏丹国家概况

日期:2014-10-04 类别:各国风情 浏览:

苏丹国家概况

(最近更新时间:2014年3月)

【国名】苏丹共和国(TheRepublicoftheSudan)。

【面积】188万平方公里。

【人口】3420万。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首都】喀土穆(Khartoum),人口600万(2011年)。最热月为7月(26-42℃),最冷月为1月(16-32℃)。

【国家元首】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OmarHassanAhmedAl-Bashir),1989年6月出任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1993年10月改任总统,1996年3月、2000年12月、2005年7月和2010年4月四次连任。

【重要节日】独立日(国庆节):1月1日;救国革命日:6月30日。

【自然地理】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北邻埃及,西接利比亚、乍得、中非,南毗南苏丹,东接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约720公里。苏丹全国气候差异很大,自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全国年平均气温21℃,长年干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苏丹地处生态过渡带,极易遭受旱灾、水灾和沙漠化等气候灾害。

【简史】苏丹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就有原始部落居住。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为古埃及的一部分。公元前750年努比亚人在苏丹建立了库施王国。公元6世纪苏丹进入基督教时期。13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苏丹,伊斯兰教得以迅速传播,在15世纪出现了芬吉和富尔伊斯兰王国。16世纪,苏丹被并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势力范围。英国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向苏丹扩张。1881年,苏丹宗教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领导群众开展反英斗争,于1885年建立了马赫迪王国。1899年苏丹成为英国和埃及的共管国。1953年建立自治政府。1956年1月1日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1969年5月25日,尼迈里军事政变上台,改国名为苏丹民主共和国。1985年4月6日,达哈卜军事政变上台,改国名为苏丹共和国。1986年4月苏丹举行大选,萨迪克·马赫迪出任总理。1989年6月30日,巴希尔军事政变上台,成立“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简称革指会)。1993年10月,革指会解散,巴希尔改任总统至今。2005年,苏丹北南双方签署《全面和平协议》(CPA),并据此成立民族团结政府,巴希尔任总统。2011年1月,苏丹南方举行独立公投,98.83%的选民支持独立。7月9日,南苏丹共和国独立建国。

【政治】巴希尔1989年上台后,解散议会、内阁及地方政府;取缔一切政党,停止一切非官方新闻机构的活动;199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南方部分省除外)实行伊斯兰法,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制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针和政策的准则。1996年3月,苏举行首次总统和议会选举,巴希尔当选总统,原全国伊斯兰阵线(简称“伊阵”)领导人图拉比当选议长。1998年6月,苏颁布新宪法,明确规定言论、结社自由和政治协商等原则,承认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确立了独立、开放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外交政策。同年底,政府制定并通过《政治结社组织法》,约30个党派注册成为合法政党。1999年底,巴希尔总统宣布解散议会,图拉比随后宣布退出执政的全国大会党,另组建反对党人民大会党。

2004年后,苏丹继续奉行全国和解政策,积极寻求与北方反对派和解与对话、与南方反政府武装和谈。在美国和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简称伊加特)的直接参与下,苏政府与南方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的和平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双方于2005年1月9日在内罗毕签署《全面和平协议》。至此,长达22年之久的苏丹内战宣告结束。苏于7月9日起进入为期6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由北南双方联合执政,巴希尔继续任总统,SPLM主席加朗就任苏第一副总统。7月31日,加朗坠机身亡,其副手基尔继任。9月,民族团结政府成立。10月,南方成立以SPLM为主的自治政府,基尔任主席。

2010年4月,苏丹举行全国大选。巴希尔和基尔分别当选连任。2011年1月9日至15日,苏丹南方就是否独立问题举行公投。2月7日,苏丹南方公投委员会公布公投最终结果,在有效投票中,98.83%的选民选择分离,1.17%选择统一。7月9日,南苏丹共和国独立建国,苏丹即予承认。

2011年以来,西亚北非地区局势持续动荡,苏丹政局受到一定冲击。反对党鼓动民众走上街头表达政治诉求,喀土穆及多个城市出现小规模群众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实行改革。全国大会党努力巩固执政地位,维护局势稳定,邀请主要反对党民主联盟党入阁,并陆续推出施政新举措,争取民众支持。2013年以来,巴希尔对内积极推动政治改革,先后对全国大、政府、议会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倡导全国对话,促进和解进程,并采取紧缩政策应对经济困境;对外坚持与南苏丹谈判解决分歧,推动两苏关系持续缓和。

【宪法】1973年4月实行首部宪法,1985年4月废止。同年10月颁布过渡宪法,1989年6月30日废止。1998年6月30日,苏颁布并实行新宪法,规定苏丹是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国家,国家实行建立在联邦制基础上的非中央集权制;总统是国家主权的最高代表,军队最高统帅,拥有立法、司法、行政最高裁决权,由全民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届;议会为立法机构;司法独立;确立言论、结社自由原则和政治协商原则;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平等相处,南北方公民与义务平等。2002年4月,全国大会党协商会议就修宪问题作出决定,取消总统任期两届的规定,可连选连任。2005年7月,巴希尔总统签署了成立苏丹民族团结政府的过渡期宪法。过渡期为6年,过渡期内苏丹保持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建立南北两套立法系统。南方成立自治政府,北方保持建立在伊斯兰法基础上的政府机构,过渡期后南方可行使民族自决权。南苏丹独立建国后,过渡期宪法已不再适用。目前苏丹国民议会正在讨论制订新宪法。

【议会】根据1998年颁布实施的宪法,国民议会为苏丹国家立法机构,75%的议员由直选产生,25%由社团、组织间接选举产生,议长由第一次议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议会任期4年。第一届苏丹全国议会于1996年4月1日成立,共有议员400人,议长为哈桑·阿卜杜拉·图拉比(HassanAbudullaTurabi)。1999年12月,巴希尔总统宣布解散议会,罢免议长图拉比。2000年12月,苏选举产生新一届议会,2001年2月5日,艾哈迈德·易卜拉欣·塔希尔(AhmedIbrahimAl-Tahir)当选为议长。2005年8月31日,苏选举产生新一届过渡期国民议会,塔希尔连任议长。2010年4月,苏进行了包括国民议会在内的全国大选,塔希尔再次连任。南苏丹独立后,原南苏丹籍议员自动离职。2013年12月,法提赫·伊扎丁(Al-FatihIzzalden)当选议长。当前,苏国民议会共有354名议员。

【政府】由总统直接主持,不设总理职务。2005年9月20日,由北南双方联合执政、其他党派参政的民族团结政府成立,并于2007年12月、2008年2月、2009年5月、2010年6月、2011年12月、2012年6月和2013年12月六次改组。现政府主要成员如下: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OmarHassanAhmedAl-Bashir)、第一副总统巴克利·哈桑·萨利赫(BakriHassanSalih)、副总统哈赛卜·穆罕默德·阿卜杜拉赫曼(HassabuMohamedAbdul-Rahman)。总统助理5人:易卜拉欣·艾哈迈德·甘杜尔(IbrahimAhmedGhandour)、穆萨·穆罕默德·艾哈迈德(MusaMohammedAhmed)、贾拉勒·优素福·达加尔(JalalYousifAl-Degair)、阿卜杜拉赫曼·萨迪克·马赫迪(Abdul-RahmanAl-SaddiqAl-Mahdi)、贾法尔·萨迪克·穆罕默德·奥斯曼·米尔加尼(JaafarAl-SaddiqMohamedOsmanAl-Mirghani)。

政府部长29人:总统事务部长萨拉赫丁·万西·穆罕默德·海勒(Salah-EddinWansiMohamedKhair)、内阁事务部长艾哈迈德·萨阿德·欧麦尔(AhmedSaadOmer)、国防部长阿卜杜拉希姆·穆罕默德·侯赛因(Abdul-RahimMohamedHussein)、内政部长阿布杜勒瓦希德·优素福·易卜拉欣(Abdul-WahidYousifIbrahim)、外交部长阿里·艾哈迈德·库尔提(AliAhmedKarti)、司法部长穆罕默德·巴沙尔·杜萨(MohamedBusharaDousa)、财政和国民经济部长巴德鲁丁·马哈茂德·阿巴斯(Badr-EddinMahmoudAbbas)、农业和灌溉部长易卜拉欣·马哈茂德·哈米德(IbrahimMahmoudHamid)、石油部长麦卡维·穆罕默德·奥德(MakawiMohamedAwad)等。

【政府网址】苏丹外交部:www.mfa.gov.sd

【行政区划】全国共设17个州,分别是:喀土穆州、北方州、尼罗河州、红海州、卡萨拉州、加达里夫州、杰济拉州、森纳尔州、白尼罗河州、青尼罗河州、北科尔多凡州、南科尔多凡州、北达尔富尔州、西达尔富尔州、南达尔富尔州、中达尔富尔州(2011年底新设)、东达尔富尔州(2011年底新设)。

【司法机构】全国设高级司法委员会。下设最高法院和总检察院。首席法官为贾拉勒丁·穆罕默德·奥斯曼(JalaldinMohamedOsman),总检察长欧麦尔·艾哈迈德·穆罕默德(OmerAhmedMohamed)。

【政党和组织】目前,苏丹全国约有30余个政党进行了登记。主要有:

(1)全国大会党(NationalCongressParty):苏丹执政党(简称全国大)。前身为苏丹全国伊斯兰阵线,由穆斯林兄弟会演变而成,1989年政变后成为执政党。1998年起用现名。1999年10月召开首次全国代表大会,巴希尔总统任全国大主席,哈桑·图拉比为秘书长。2000年6月,全国大召开协商委员会会议,决定免去图拉比全国大秘书长职务。9月,易卜拉欣·艾哈迈德·奥马尔(IbrahimAhmedUmar)当选全国大秘书长。2005年11月,全国大二大召开,巴希尔总统连任党主席。2009年10月,全国大三大召开,巴希尔总统再次连任。

(2)乌玛党(UmmaParty):由苏丹伊斯兰安萨教派第二任教长阿卜杜拉赫曼·马赫迪于1945年1月创立。1956年7月起开始走上执政舞台。该党领袖萨迪克·马赫迪(SadigAlMahdi)曾任苏丹总理(1985-1989)。1989年,现任总统巴希尔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以乌玛党为主的政府。1996年12月,萨迪克带领部分乌玛党领导人逃亡厄立特里亚,后转至埃及。2000年11月,萨迪克结束流亡返苏,并开始参与苏政治事务。2011年底,其子阿卜杜拉赫曼·马赫迪被任命为总统助理。

(3)民主联盟党(DemocraticUnionistParty):成立于1967年,由民族联合党和人民民主党合并组成。现在苏注册登记的民联党为民联党辛迪派,领导人为谢里夫·宰因·阿比丁·辛迪(Al-shariefZainal-AbdinAl-Hindi),该党部分成员在联邦政府中担任部长职位。流亡埃及的穆罕默德·奥斯曼·米尔加尼(MuhammedUthmanAl-Mirghani)领导的国外民联党曾参与组建了包括加朗反政府武装在内的反对党组织联盟"苏丹全国民主联盟"。2001年,国外民联党副主席艾哈迈德·米尔加尼结束12年的流亡生涯返回苏丹。2002年,巴希尔总统、塔哈副总统及外长穆斯塔法等分别与流亡埃及的反政府联盟主席、民联党主席米尔加尼进行接触和对话。2011年底,民联党入阁参政,党主席之子贾法尔、民联党分离派领导人贾拉勒被任命为总统助理。

【重要人物】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总统。1944年1月1日出生于苏丹北部尼罗河省一个农民家庭。196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瓦迪西纳军事学院,1966年毕业后先后在西部军区、空降部队和独立第八步兵旅服役。曾获苏丹指挥参谋学院军事学硕士学位及马来西亚国家军事学院硕士学位。1989年6月30日发动军事政变前任第八步兵旅准将旅长,政变成功后任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总理、国防部长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中将。1993年10月改任总统。1996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四次连任。曾于1990年、1995年和2011年三次访华,并于2006年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经济】苏丹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薄弱,工业落后,对自然环境及外援依赖性强。近年来,随着石油大量出口及借助高油价的拉动,苏丹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成为非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南苏丹独立对苏丹经济产生冲击,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民生有所下降。为消除消极影响,苏丹政府一方面逐步加大对水利、道路、铁路、电站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等民生项目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努力改变财政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情况,将发展农业作为长期战略。

主要经济数据(2013年):

国内生产总值(GDP):525亿美元

人均GDP:2600美元

货币名称:苏丹镑(SudanesePound,SDG)

汇率:1美元≈8.18苏丹镑

通货膨胀率:25%

【资源】有铁、银、铬、铜、锰、金、铝、铅、铀、锌、钨、石棉、石膏、云母、滑石、钻石、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工业】基础薄弱,主要工业有纺织、制糖、制革、食品加工、制麻、烟草和水泥等。近年来苏政府积极调整工业结构,重点发展石油、纺织、制糖等工业。1999年,苏石油开发取得较大进展,成为石油出口国。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原苏丹75%石油储量被划归南方,苏石油产量大幅减少至13万桶/天。

【农牧业】农业是苏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农作物主要有高粱、谷子、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占农产品出口额的66%,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和阿拉伯胶,大多数供出口。长绒棉产量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花生产量居阿拉伯国家之首,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占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阿拉伯胶种植面积504万公顷,年均产量约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80%左右。

【交通运输】

铁路:5978公里。(2010年)

公路:3.7万公里。(2010年)

水运:有远洋商船10艘,总吨位12.2万吨;内河航线总长5310公里,有轮船300多艘。苏丹港是苏丹的主要商港,年吞吐量800万吨,承担着90%的进出口运输任务。

空运:空运在苏丹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苏国内90%的运输系通过空运进行。苏丹民航局有大型喷气客机10多架,全国共有100多个机场,喀土穆、苏丹港、卡萨拉、朱奈纳机场为国际机场。

管道运输:苏丹港至喀土穆建有输油管道,全长815公里,年输油能力80万吨。1999年,苏中南部油田经喀土穆至苏丹港长1640公里的输油管道开始投入使用。南苏丹独立后,南北双方就管输费等石油利益分配问题分歧较大,南于2012年1月关井停产,南方输油管道暂停使用。经过南北苏丹间的艰苦谈判,南苏丹石油于2013年4月复产。

【财政金融】苏丹共有银行26家。苏丹银行建于1959年,为苏中央银行。其它均为商业银行,其中双尼罗河工业发展银行和喀土穆银行属于国有。

【对外贸易】外贸在苏丹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苏对外贸易总额为100.8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41.45亿美元,进口额为59.41亿美元。中国、日本、阿联酋、沙特、印度、埃及、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欧盟是其主要贸易伙伴。

近几年进出口情况如下(单位:亿美元):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进口

96.91

100.45

93.5

66.45

59.41

出口

78.34

118.75

86.5

45.48

41.45

差额

-18.57

-18.3

-7

-20.97

-17.96

【人民生活】苏人口增长率1.83%,人均寿命62.95岁,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41.4%%。一般家庭基本生活费用占工资的66.52%,住房占12.36%。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军事】武装部队建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独立后,军队实行苏丹化。8月14日为建军节。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18~30岁的苏丹人必须有两年服役期。武装部队总兵力约为19.65万人,由陆、海、空3个军种组成。苏还组织和训练军事部队性质的民防军,估计有10万人。军事院校主要有最高军事学院、参谋指挥学院和军事学院。

【文化教育】1988年6月,苏丹教育部决定取消中等和高等教育免费的规定,小学仍为免费教育。各地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北方教育发展较快。全国人口的41%为文盲,25%的学龄儿童不能入学。2003年全国有中、小学校13559所,综合大学6所,独立的高等学院14所,专科院校23所。在校学生约497万人,其中大学生约24万人,教师约13万人。喀土穆大学建于1902年,是苏丹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

【新闻出版】主要报刊有《今日新闻报》、《新闻报》和《舆论报》,均为阿文日报。《新地平线》为英文报,《今日苏丹》为英文月刊。

官方通讯社为苏丹通讯社,1971年5月成立,在内罗毕、摩加迪沙、恩贾梅纳、开罗、吉布提设有分社。现已同法、德、伊朗、伊拉克、利比亚、摩洛哥、叙利亚等国的通讯社以及中东通讯社、塔斯社、新华社等建立了业务联系。每日出版阿、英文新闻电讯稿各400多份。在印度、美国和联合国派有记者。

苏丹国家广播电台,设在喀土穆以北的恩图曼,建于1940年,用阿、英、法、索马里等语言对国内外播音。在国内共有9个发射台,每日除用阿语播放19个小时的节目外,还用英、法等语言广播3个半小时。

苏丹国家电视台,设在喀土穆以北的恩图曼,建于1963年12月,每天用阿、英文播送节目约15个小时,同各阿拉伯国家和一些外国电视台有业务交流关系,收视观众约1000万。

【对外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反对西方强权政治,主张加强阿拉伯国家团结,密切同非洲国家的合作,重视同中国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目前,苏同世界上近100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

【同南苏丹关系】2011年7月9日,南苏丹独立建国,苏丹和平分裂。但由于双方在边界划分、石油利益分配、阿布耶伊归属等重大问题上分歧严重,有关谈判进展缓慢,两国龃龉不断,并曾爆发激烈的边境冲突。2012年4月,非盟提出解决两苏问题“路线图”,安理会先后通过2046、2047号决议,主要援引非盟“路线图”内容,指出如有必要将有意根据《联合国宪章》第41条采取制裁措施。其后,两苏在非盟主持下进行多轮谈判。9月27日,两苏元首在亚的斯亚贝巴就双边合作以及边境安全、经济、公民地位等问题签署一系列协议。但双方在边界划分及阿布耶伊地区归属问题上仍存分歧。在非盟的积极斡旋下,2013年3月两苏在亚的斯亚贝巴就执行边界安全协议和非盟提出的执行已达成协议的时间表达成一致,但迄未完全落实。6月,苏丹总统巴希尔指责南苏丹支持苏境内叛军,宣布给予南60天期限切断与叛军联系,否则将禁止南利用苏境内输油管道出口石油。在国际社会积极斡旋下,苏方两度延长关停输油管道期限。9月3日,南苏丹总统基尔访问苏丹,苏丹总统巴希尔表示南可继续通过苏境内输油管道出口石油,基尔总统则称南将切断与苏境内叛军的联系。10月22日,苏丹总统巴希尔访问南苏丹,双方同意尽快建立边界非军事区和开放边境口岸,加快建立阿布耶伊地区行政、立法和警察机构。11月20日,两苏总统在出席阿拉伯—非洲峰会期间再次举行会晤。12月15日,南苏丹国内爆发冲突后,苏丹积极参与东非间政府组织(伊加特)的斡旋行动,巴希尔总统于2014年1月6日访问南苏丹,表示苏支持南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冲突,承诺开放边界和接受南难民。3月13日,巴希尔总统出席了伊加特就南苏丹问题召开的特别峰会。

【同美国的关系】1952年,美在喀土穆设联络处,苏丹独立后升为大使馆。1967年,苏丹为抗议美支持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同美断交。1972年复交。1989年巴希尔政变上台后,两国关系急剧恶化。1993年,美将苏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黑名单,并于1996年推动安理会通过决议,对苏丹进行外交和航空制裁。1997年,美国单方面对苏丹实施经济制裁。1998年8月,美国指责苏丹卷入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使馆爆炸案,并以苏丹希法制药厂生产违禁化学武器为由,用导弹炸毁该药厂,苏美关系严重恶化。

“9.11”事件后,苏丹政府在反恐问题上配合美国,两国关系较前有所缓和。2001年,安理会取消对苏制裁。但美未将苏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黑名单中删除,并单方面维持对苏经济制裁。苏外交官员与美方多次接触,表示愿与美改善关系。但美坚持将改善美苏关系与苏落实北南《全面和平协议》和解决达尔富尔问题挂钩。2009年10月,美国公布对苏丹新政策,由过去一味施压转为保持压力与进行接触并重,表示将与苏丹保持对话,推动达问题解决和《全面和平协议》的落实,并根据苏方表现予以奖惩。2011年2月,苏丹外长库尔提访美,美表示如苏承认南方独立,将启动把苏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除名进程。2011年11月,奥巴马表示,苏政府持续对美国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构成威胁,决定将对苏紧急状态延长一年,同时维持对苏制裁。2012年11月,美宣布对苏制裁再度延长一年。2013年5月,苏外长库尔提在非盟峰会期间会见美国务卿克里。8月,美总统奥巴马任命唐纳德•布斯为新任南北苏丹问题特使。9月,美国务卿克里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会见苏外长库尔提。10月,美宣布对苏制裁再度延长一年。

【同埃塞俄比亚的关系】双方曾因相互支持对方反对派而长期交恶。1996年7月非统组织第32届首脑会议期间,巴希尔总统与埃塞总统梅莱斯举行会晤,双方均表示愿意和平共处,和平解决边界争端。1998年埃塞同厄立特里亚发生武装冲突后,苏、埃关系明显改善。近年来,苏埃关系进入全面正常化阶段,两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埃塞对苏和平进程予以支持2005年4月,巴希尔总统参加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东非首脑会议”,并会见了埃塞总理,双方决定将部长级会议提升到首脑级会晤。2010年5月,埃塞总理梅莱斯参加了巴希尔总统就职典礼。2011年6月,在梅莱斯总理的主持下,苏北南双方在亚的斯亚贝巴就阿布耶伊问题达成一致,同意解除在阿区的军事武装,并由联合国和埃塞俄比亚政府在该地区尽快部署维和部队。2012年1月,在第十八届非盟首脑会议期间,梅莱斯总理召集肯尼亚和两苏总统举行四方峰会,商讨解决两苏石油利益分配问题。9月27日,两苏元首在亚的斯亚贝巴就双边合作以及边境安全、经济、公民地位等问题签署一系列协议。2013年3月,两苏在亚的斯亚贝巴就执行边界安全协议和非盟提出的执行已达成协议的时间表达成一致。2014年2月,苏丹与埃塞俄比亚签署协议,建立两国边境联合部队。

【同乍得的关系】苏丹与乍得关系因达尔富尔问题一度紧张。经有关各方努力协调,苏乍先后6次签署和解协议。2008年5月,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反政府武装“正义与平等运动”袭击苏首都喀土穆,苏丹指责乍得参与策划和实施了这一袭击行动,遂宣布与乍断交。8月,在利比亚斡旋下,苏乍同意恢复外交关系。2009年5月3日,在卡塔尔和利比亚等努力下,苏乍双方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签署和平协议。4日,反对乍政府的武装组织同乍政府军激烈交火。乍随即发表公报,指责苏丹支持对乍政府军的进攻。苏方对此予以否认。此后,乍军多次空袭达区,并派遣地面部队进入苏境内追捕叛军。苏对此保持克制。其后双方均有意改善关系,承诺不再支持对方叛军,乍得已停止向“正义与平等运动”提供基地和武器装备。2010年两国总统互访,双方关系实现正常化。

【同利比亚的关系】尼迈里时期,两国关系紧张。1975年和1976年,苏丹发生两起有利背景的未遂政变,苏同利断交。1978年两国复交。1981年,两国因乍得问题再次断交。1985年苏发生政变,利率先承认苏新政权。1989年巴希尔执政后,两国正式签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安全和思想等方面实现全面统一的一体化协议,但无实质性进展。苏反对美借洛克比事件对利的制裁。1997年后,利积极调解苏与埃及、乌干达和厄立特里亚等国关系,还在苏政府与反对派之间进行斡旋。2001年5月,利领导人卡扎菲访苏。利积极支持苏政府为实现苏和平所作的努力。达尔富尔问题爆发后,利积极斡旋并于2004年10月和2005年5月就达问题主持召开了两次小型非洲首脑会议。2009年,利积极参与达区反对派整合,推动部分反对派组成“的黎波里小组”参与多哈和谈。2010年6月,由于苏丹和利比亚两国在引渡“正义与平等运动”领导人易卜拉欣问题上分歧明显,两国关系紧张。2011年利局势动荡后,苏谴责卡政权对本国民众实施轰炸和屠杀,并向利提供食品、医疗等人道主义援助。2012年1月,巴希尔总统访问利比亚。12月,利比亚总理访问苏丹。

【对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

【关于国际形势】认为当今世界在政治、战略、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处于失衡状态。新的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世界局势很不安宁,世人无安全感。世界经济正向大型经济集团化的方向发展,主张阿拉伯和非洲地区集中自己的资源,建立牢固的地区经济联盟和共同市场,走一体化的道路。

【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在国际大家庭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以联合国宪章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以维护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根除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

【关于反对恐怖主义】拒绝并谴责恐怖主义,认为国际社会必须对恐怖主义采取统一立场。呼吁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概念做出明确界定,反对将恐怖主义与某一特定的文明挂钩,以及在反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强调国际反恐战争应以国际法为基础。

【关于安理会改革】支持安理会改革,认为联合国改革应更多地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安理会改革应在联合国改革的大框架内进行,通过协商一致作出决定,均衡体现各国利益。支持非盟统一立场,主张吸收非洲国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安理会的工作应增加透明度和民主,奉行公正、客观的原则,批评动辄以制裁解决争端的做法,反对双重标准。

【关于气候变化】认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作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主渠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反对为发展中国家设定强制减排目标。

【关于人权问题】主张各国应通过合作客观地探讨解决人权问题,反对在人权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的做法。强调各国有权选择各自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反对某些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向别国施压,干涉别国内政。

【关于中东问题】承认巴勒斯坦国,认为巴人民享有自决权和建国权。主张以色列应撤出所有阿拉伯被占领土。希望在《奥斯陆协议》及“以土地换和平”原则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与以和平共处。

【关于伊拉克问题】主张伊人民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党派、宗教的纷争,希望伊人民当家作主。国际社会应继续帮助伊恢复稳定,伊邻国可就此发挥积极作用,驻伊外国军队应尽早撤离。

【关于利比亚问题】苏因卡扎菲向达尔富尔叛军提供武器和资金,双方关系不睦。利危机爆发后,苏政府表示站在利人民一边,谴责卡政权对本国民众实施轰炸和屠杀,并向利提供食品、医疗等人道主义援助。苏政府对国际刑事法院起诉卡扎菲等人表示反对。苏政府认为卡扎菲之死是自由利比亚历史的开端,一个统一强大的利比亚将成为地区稳定的有效因素。

【关于叙利亚问题】苏政府支持阿盟立场,支持阿盟中止叙成员国资格、实施对叙制裁,要求叙实行民主改革,通过与反对派对话解决当前危机。苏外长库尔提表示,安理会决议被否决将使叙政府及反对派都得以逃避责任,从而使叙局势更趋复杂恶化。2013年8月,苏外交部发表声明,谴责针对平民使用化学武器,反对外部势力以任何借口军事干预叙问题,敦促叙各方通过政治手段和平解决当前危机。

【达尔富尔问题】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分为北达、南达、中达、西达和东达五个州,生活着80多个部落,共750万人(2008年)。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地农牧民常因争夺水草、土地资源发生冲突。

2003年初开始,“苏丹解放运动”(SLM)和“正义与平等运动”(JEM)等反政府武装开始军事行动,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和严重的难民问题,达问题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美国等西方国家指责苏政府纵容、支持达区阿拉伯民兵组织“金戈威德”滥杀平民,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多项决议,威胁对苏制裁。

苏政府于2003年8月开始同达区反政府武装就权力、财富和安全等问题在阿布贾展开谈判,取得一定进展。2004年8月,非盟开始向达区派出特派团(AMIS)执行维和行动,但效果不彰。西方国家积极推动联合国接管AMIS。

2006年8月,安理会通过1706号决议,决定联合国加快接管进程。苏政府对此坚决反对。此后,国际社会围绕接管问题与苏展开广泛对话。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当年11月提出由联合国向非盟提供财政、技术和后勤支持、在达区部署联合国/非盟“混合行动”的三阶段解决方案。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努力下,苏政府先后于2006年12月、2007年4月和6月就安南方案的三个阶段计划与联合国和非盟达成一致,同意在达区部署联合国/非盟混合维和部队。2007年7月31日,安理会一致通过1769号决议,授权在达区部署联合国/非盟“混合行动”。截至2011年1月,“混合行动”部署已超过90%。

2007年下半年,达尔富尔政治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联合国和非盟为推进达区政治进程制订了“路线图”,并于2007年8月初召集达区反对派在坦桑尼亚阿鲁沙举行会议,与会各派就执行“路线图”、尽早与苏丹政府展开谈判达成一致。2008年9月,第130届阿盟外长会议提出旨在推动达尔富尔地区政治进程的“卡塔尔倡议”。2009年2月,苏政府与达区反政府武装“正义与平等运动”举行第一轮多哈和谈,签署《解决达问题善意与建立互信协议》。11月,达区全面和谈启动会议在多哈召开。2010年2月和3月,苏丹政府分别与达区反对派“正义与平等运动”及“解放与正义运动”在多哈签署和平框架协议。

2011年3月,苏政府宣布取消达区紧急状态,赋予达区人民充分自由,按照2006年签署的《达尔富尔和平协议》在达区举行行政地位公投(即达区作为一个行政区域还是保留3个州)。此后,苏政府批准达尔富尔地区新行政区划,把现有3个州调整为5个州。7月14日,苏政府与达区反对派“解放与正义运动”在多哈签署和平协议。10月,苏政府为执行和平协议采取一系列切实措施,有关人员任命和机制建设陆续落实到位。“解放与正义运动”领导人希西就任达区过渡权力机构主席,秘书长巴哈尔担任新政府卫生部长,多名该组织成员担任各部国务部长。12月,苏政府军击毙“正义与平等运动”领导人哈里里,给该组织以沉重打击。2013年4月,苏政府与“正义与平等运动”(巴沙尔派)在多哈签署和平协议,但“正义与平等运动”内部强硬派仍不断进行袭击破坏活动,“正义与平等运动”(巴沙尔派)领导人5月遇袭身亡。8月,联合国/非盟达问题联合特别代表钱巴斯在坦桑尼亚阿鲁沙与“正义与平等运动”、苏丹解放运动米纳维派举行会谈,并共同发表“阿鲁沙会谈成果声明”,上述武装力量同意进行和平对话,政治解决分歧。2014年1月28日,苏总统巴希尔任命“正义与平等运动”(巴沙尔派)领导人巴希特担任地方管理委员会顾问。2月2日,巴希尔总统重组达区后续行动最高委员会,任命副总统哈赛卜为主席,“正义与平等运动”(巴沙尔派)领导人巴希特为副主席。

下一篇:斯威士兰概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