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老年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2)
日期:2015-06-26 类别:中国 浏览:
(二)流动老年人口
总体来说,虽然目前中国专门研究流动老年人口的成果并不多,但其实已经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人口学、社会老年学、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等领域的文献中。这个议题牵涉了诸多学科,需要关注不同的方面。如果说,“老年人口流动”可以被看做一种社会现象,需要学界深入探讨它的社会意义及影响,相应地,“流动老年人口”概念可以从群体的角度来界定的话;那么我们同样需要研究这个群体的内部特征和发展变化趋势,分析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老年人口的流动,哪些因素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个群体,从而为相关的政策和服务提供借鉴。
现有文献中对“流动老年人口”的概念界定较为简单,王世斌(2013)将“流动老年人口”界定为:离开原居住地流入到大城市生活而没有办理户口迁移的60 岁及以上人口。孟向京(2004)结合中国普遍的退休年龄,将“流动老年人口”界定为: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没有迁移户籍的流动人口。其他学者也多是从年龄界限的角度来界定“流动老年人口”。本文认为,如果需要综合考查不同户籍流动老年人口的情况,将退休年龄也考虑在内是较为适合中国国情的。
(三)老漂族
对于“老漂族”这一新词汇,目前还没有能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刘奇(2013)认为,“老漂族”是指,“为了照顾自己的生活或照顾孩子读书,一些青年农民工接到城里同住的父母”。很显然,这一概念界定并没有包括因为同样原因流动的城镇户籍老年人口。刘庆(2012)认为,“老漂族”也称“漂族老人”,特指人到老年还要离开故土家园到子女所在的陌生城市生活的那些老年人。其他类似的定义有“为了跟晚辈团聚或帮助子孙打理生活,不得不加入了流动人口队伍的异地老年人群体”(刘晓雪,2012)等。这样的界定与“流动老年人口”的定义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通过对不同概念的回顾可以发现,不同学者对于“老漂族”的概念界定仍有不同意见。本文认为,不能将“老漂族”完全等同于“流动老年人口”。“漂”字的使用体现了较强的无奈感和被动感,容易形成负面的标签效应和问题化视角。仅仅强调对于下一辈的照顾,会让“老漂族”变成“老保姆”,如果再加上在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的多次往返,又会变成“老候鸟”。这样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流动老年人口的现状与未来都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三、流动老年人口的群体特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