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国风情 >

印度的现状_印度发展趋势(3)

日期:2014-12-22 类别:各国风情 浏览:

三印度外交

印度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确保国家安全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此,印度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尊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一)印度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独立初期,印度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印度独立后面临着硬实力的先天不足,但印度政治精英为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摆脱"二流角色"而实现"有声有色大?quot;的理想,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国大党政府在美苏冷战的铁幕下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拒绝参加各种军事集团。但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与两个集团保持积极的互动,同时支持亚非殖民地国家反帝反殖,积极倡导亚非团结,呼吁世界和平。1947年倡导亚洲关系会议、1950年与中国建交、1954年与中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1955年的亚非会议,使印度成为第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印度一方面努力塑造道义上和政治上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视南亚次大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力求控制并主导本地区事务,极力排斥区域外大国的介入。

20世纪六十年代中印边界战争后,印度奉行"实力对实力"的现实主义对外战略,并逐步发展为倚重同苏联的特殊关系。世界格局的两极化、美国所奉行的"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标准与不结盟政策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印巴彼此将对方与区外大国的接近视为对自己安全环境的威胁等,使美印之间的关系难于突破。由于印巴对抗、美巴结盟、中印边界战争等一系列因素,印度与苏联的关系越走越近,并于1971年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双方建立起涵盖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特殊关系,形成了美-中-巴与苏-印相对抗的局面。在1971年印巴第三次战争中,巴基斯坦被肢解,印度地区霸权地位得到加强,成为地区内无可争议的大国。

冷战后印度奉行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推行经济外交与睦邻友好方针。苏联的解体与国际格局的突变对印度的对外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印度在经历了短期的"无所适从"后逐步顺应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转向灵活务实的大国平衡外交,积极发展与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关系,并且在对外交往中从突出政治过渡到强调国家的经济利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印度出台了针对南亚邻国的"古杰拉尔主义",主动改善与南亚邻国的关系,加强同邻国的合作。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9·11"恐怖袭击后,随着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以及印度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印度在奉行全方位大国外交战略、积极调整与大国关系的同时,不再突出"不结盟"而是强调自身民主国家的属性,在战略上向美国倾斜,更加注重发展同美国的关系。

(二)印度的大国外交实践

冷战结束后,尤其新世纪以来,印度在新的国际格局下积极调整外交政策,务实的大国外交成为印度外交最显著的特点。

美国成为印度大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冷战结束后,印美逐渐摆脱相互疏远的状态。从1994年两国确定要建立"一种新的伙伴关系"开始,到2001年印美两国元首承诺要致力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于2004年开始实施《战略伙伴关系后续步骤》(NSSP),再到2005年印美发表联合声明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球伙伴关系,印美关系在十多年里经历了"三级跳式"发展,双方在经济、能源与环境、民主与发展、不扩散与安全、高技术与空间、反恐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近年来,双边高层互访频繁,建立了多种对话与合作机制,例如印美能源对话、印美全球问题论坛、印美防务合作机制、印美高技术合作小组、印美经济对话、贸易政策论坛、印美CEO论坛、印美信息与通讯技术工作组等。2008年,各种对话与合作机制进展顺利,其中10月签署的《123协议》成为印美政治关系提升的显著标志。美国也明确表示,要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主要国家。在印美政治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双边经贸关系稳定提升。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7~2008年度,美国继续保持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双边贸易额达417.5174亿美元,占印度全部贸易的10.07%。

印度高度重视与俄罗斯的关系,"印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冷战结束初期,印俄关系相对平淡,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两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双边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1993年签署《印俄友好合作条约》,印俄关系从盟友变为合作伙伴;1997年两国提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于1998年俄罗斯总理普里马科夫访问印度期间就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正式达成协议,签署了《2001~2010年军事合作协议》,确立了两国首脑定期会晤机制;2000年签署《印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宣言》,确立了21世纪双边关系的性质与走向,签署11项协议,涵盖政治、经贸、防务、反恐、科技和文化等多个领域;2002年签署的《德里宣言》强调促进两国人民的共同安全、发展与繁荣是战略伙伴关系的核心目标,同时签署《打击恐怖主义谅解备忘录》,决定建立联合工作组以协调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在两国首脑定期会晤机制框架下,双边频繁的高层互访推动两国关系向纵深发展。截至2008年12月,由印度外长和俄罗斯副总理领导的包括六个工作组的"印俄政府间贸易、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合作委员会"(IRIGC)共举行了14次会议。2007年11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俄罗斯期间,双方签署了在制造多用途运输机、打击毒品走私、空间探月以及金融等领域合作的协议;2008年12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印,两国签署联合声明,肯定了年度首脑会晤机制对印俄战略伙伴关系的作用,同时也签署了包括建设核电站、航空航天、金融领域合作与信息共享、武器出口等其他9份文件。可以说,两国政治互信与军事合作成为双边关系的最大特点,科技与军事领域的互补成为印俄关系深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印俄强调恢复双边经贸关系,但两国间贸易额相对较小,还不足印度对外贸易的1%。2007~2008年度,双边贸易额只有34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3.03%。

印中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中印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双边关系进入"蜜月期"。60年代后,中印边界战争导致两国关系全面倒退和长期僵冷。1988年印度总理拉·甘地访华后双边关系有所突破,出现了实质性改善。随着双边高层互访的恢复,以及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双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1996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印,双方共同确立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等一系列文件。1998年印度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试验使双边关系遭受挫折。从2000年5月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华开始,双方高层互访频繁。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以及9个合作文件,提出要在进一步推动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新型关系";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印,宣布将中印关系?quot;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确定2006年为"中印友好年"。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问印度,提出了发展中印关系的6点建议,双边达成将中印关系提升到新水平的"十项战略",即确保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加强制度化联系和对话机制、巩固贸易经济交往、拓展全面互利合作、通过防务增加互信、寻求早日解决悬而未决问题、促进跨边境联系与合作、促进科技领域合作、增进文化关系并培育民间交流、扩大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的合作等。2008年月印度总理辛格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和其他10个文件,决心通过发展两国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印中各种对话机制不断完善,军事领域的交流也出现积极势头。双边贸易不断增长,2006年贸易额已达250亿美元,2007年达到387亿美元,2008年1~11月达484亿美元,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欧洲国家和欧盟是印度外交的重点之一,印欧关系稳健发展。1993年,印度与欧盟签署《联合政治声明》,为年度部长会议与广泛的政治对话奠定了基础。随后,《关于伙伴关系与发展的合作协定》和强化印欧伙伴关系的计划相继出台,双方表示要在强化经贸关系的基础上加强科技与文化领域的合作。2000年第一届印欧峰会的召开成为印欧关系的里程碑,而印欧峰会的制度化为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第五届峰会提出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及2005年第六届峰会形成的"联合行动计划",为双边伙伴关系的深化与拓展确定了目标与议程,印度成为欧盟继加、中、日、俄、美之后的第六个战略伙伴国。目前,在欧盟逐渐从经济体发展成为地区性政治联盟的背景下,印度与欧盟的关系也从最初主要集中在经贸领域逐渐发展成为涵盖政治、经济、安全、文化与科技等多方面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与此同时,印度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也得到迅速发展,除传统的英、法、德外,印度与欧盟新成员的关系是近来印欧关系的新亮点。欧盟成为印度最重要的贸易、技术与投资伙伴。双边贸易在2001~2006年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截至2007~2008年度,印度与欧盟27国的贸易额达729亿美元,欧盟对印直接投资超过109亿欧元。

印日关系持续升温,自21世纪以来出现加速发展趋势。冷战期间的印日关系十分疏远,自2000年日本首相森喜朗访问印度并提出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开始,双边关系持续升温。2001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日本,双方发表了《印日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将加强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全面对话与合作。自2004年起,印度成为日本最大海外开发援助对象。2005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印,两国决心大力深化"全球伙伴关系",开展高级别战略对话。2006年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日,双方宣布建立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并将2007年定为"印日友好年"和"印日旅游交流年"。2007年8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公布了涵盖政治安全、防务合作、全面经济合作、商业领袖论坛、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的印日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新阶段路线图。2008年10月,辛格总理访日,与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加强合作,并发表了《印日安全合作联合宣言》和《印日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进展联合宣言》。到目前为止,双边建立?quot;印日能源对话"、"年度防务政策对话"、"科学与技术倡议"、"高级别战略经济对话"等机制。2006~2007年度,双边贸易额达75亿美元,日本对印发展援助达690亿卢比(1850亿日元)。

(三)印度与南亚邻国和其他地区的关系

印度与南盟以及南亚邻国的关系稳健发展。印度是南盟创始国之一,也是南盟最大的国家,于1986年、1995年和2007年三次主办南盟首脑会议,强调加强南亚各国联系,积极推动在南盟范围内实现物流、人员、技术、知识、资金和文化的自由流动,最终建立南亚经济共同体。印度对南亚邻国继续推行"古杰拉尔主义"。印度支持尼泊尔政治转型和孟加拉国恢复民主,加大对不丹的经济援助,尊重斯里兰卡的民族问题并希望通过和平对话加以解决,继续积极参与阿富汗的重建进程。自2004年以来,印巴保持和平对话进程,双边关系继续缓和。2008年,双方决定继续推进印巴和平进程,并启动第五轮全面对话进程。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后,印巴关系紧张,和平进程中断。

印度积极推行"东向政策",加强同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积极参与东亚合作。2002年,印度与东盟举行首次领导人会议及"印度东盟商业峰会",确立了双方年度峰会机制。2003年,双方签署了《东盟-印度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商定10年内成立自贸区,此外,印度还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签署了反恐联合宣言,标志着印度与东盟密切、友好政治关系的条约化、机制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正式启动。2004年双方签署了《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伙伴关系协定》,制定了未来合作的蓝图。2008年印度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最终完成,印度将成为继中国、日本和韩国后第四个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机制的国家。目前印度与东盟贸易额约200亿美元,预计2010年达到300亿美元。

印度历来重视对非洲的外交。印度对非政策的目标在于促进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保护印度侨民在非洲的权益、维护非洲和平。为此,印度保持对非洲的援助,积极参与非洲的维和行动,加强与非洲的政治和经济联系。2008年,首届"印度非洲高峰论坛"在新德里举行,8位非洲首脑、14个非洲国家代表团和非盟主席出席,会议通过《德里宣言》和《印度-非洲合作框架协议》两个"纲领性"文件,确定今后将在人力资源、教育、科技、农业研究、粮食安全、工商业发展、医药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司法和防务等领域加强合作,并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印非贸易过去5年中增长了5倍,双边贸易额达已从2002~2003年度的52亿美元增长到了2007~2008年度的260亿美元。据印度联合工商会预测,印度与非洲国家贸易2012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

印度重视与中亚国家发展关系。1991年至1992年,印度分别与中亚五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反恐形势严峻以及印度对能源需求上升的背景下,印度努力推动与中亚国家展开军事、能源、经济等领域的合作。自2004年上海合作组织启动观察员机制后,印度于2005年7月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第五次峰会上获得观察员地位。印度与中亚国家在安全、经贸、文化、军事、司法等各领域各层次的合作得到深化与加强,尤其是安全和经贸领域的合作最为突出,尽管双边贸易额小并且经常出现波动。据印度工商部统计,2007~2008年度,印度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双边贸易额出现较大增长,分别达到1.8874亿美元和0.221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0.11%和42.64%。

总之,印度政治家对印度大国地位的诉求,可以说贯穿独立后的各个发展阶段。无论是国大党长期执政阶段,印度人民党的崛起及地方党派在政治生活中作用凸显的阶段,还是国大党东山再起重掌政权的阶段,印度政治家对印度大国地位诉求的实践始终如一。美国曾明确表示,要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全球大国。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也曾预测,印度将会成为世界上的最大经济体。实际上,印度必将崛起为世界性大国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但对于印度崛起进程和时间,则见仁见智。

下一篇:印度国粹_板球

相关文章

    阅读排行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