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问题 >

学者分析663个建制市人口情况:9年间80座城市出现“收缩”

日期:2019-07-01 类别:人口问题 浏览: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井喷式发展的步伐逐步放缓,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城市间人口更加频繁的流动和不同类型人口在城市间的优化布局。

自4月初国家发改委在公开文件中首提“收缩型城市”这一概念后,不少学者、研究机构给出了他们对“收缩型城市”的定义并在对全国城市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南都记者注意到,自2013年起我国开始有学者发表研究中国城市收缩问题的文章,并在2015年及后,相关研究明显增多。综观各类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收缩型城市”大多分布在东北和中西部部分地区,部分研究中还增加了大理等南方城市。

2007-2016年间

国内80座城市出现了“收缩”

从住建部数据来看,如果简单将连续三年人口出现净流出现象的城市定义为有收缩倾向的话,在中国的293个地级市中,从2014年到2017年连续出现人口净流出的城市有26个。

如是金融研究院的分析显示,这26个城市中,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共有21个,分别为:位于黑龙江省的绥化、齐齐哈尔、七台河、黑河、鸡西、伊春、双鸭山、鹤岗;位于吉林省的吉林、白城、白山、松原、四平、通化、辽源和位于辽宁省境内的锦州、鞍山、抚顺、本溪、阜新、丹东。三省在列城市共占总数的80.77%。

其余的5个城市分别为:四川的巴中、内江、广元,内蒙古通辽和陕西安康。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康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城市收缩问题,他在今年初发布研究成果称,2007~2016年间,中国有80座城市出现了“收缩”。

吴康的研究标准中同样有连续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这一项,但给城市做了更多的细化分析,统计范围也从地级市扩大到包括县级市在内的所有建制市。

按照吴康的研究,在663个建制市中,总计80个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缩。其中地级市24个,县级市56个。吴康的研究还表明,大部分城市的人口收缩幅度不大,仅有9个城市的收缩幅度超过5%。

吴康还将这80个城市分为5类,结构性危机城市、大都市周边型城市、欠发达型城市、边境型城市和数据调整型城市,数量分别为38、6、23、7、6个。上文提到的大理则属于数据调整型城市。

供需两端同时变化东莞曾出现人口收缩

湾区背景下珠三角人口净流入有所增加

2019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大关,预计达到8300亿元,同比增长7 .5%左右,快于全国全省。在人民大学、社科院等权威机构发布的相关报告中,东莞的政商关系健康指数、“互联网+”指数、综合经济竞争力分别排名全国第1位、第8位和第13位,民生发展指数排名全国地级市第3位。

然而,这样一座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为何曾经出现人口收缩的情况?

事实上,早在2015年就有学者研究过这个问题。2015年,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三名学者李郇、杜志威和李先锋共同刊发了一篇题为《珠江三角洲城镇收缩的空间分布与机制》的文章,并以东莞茶山为案例,从劳动力供给和产业需求的角度探讨收缩原因。

文章指出,东莞是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典型,早期依靠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外来资本及从内地转移的廉价劳动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成为“世界工厂”。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莞制造业发展的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生变化,外部市场需求萎缩、人民币不断升值、生产成本增加、人口红利消退等,东莞开始出现经济增长下降和人口减少问题。

三位中山大学学者还指出,快速城镇化的珠三角区域所出现的城镇收缩并不是个案。珠三角核心区以局部城镇收缩为主,收缩相对集中的城镇分布在外圈层。而综合人口普查数据和统计年鉴发现,莞城街道、茶山镇和台山市是珠三角典型的人口收缩城镇。

但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等政策红利,人才吸引力不断加强,珠三角地区人口净流入有所增加。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至2018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增加数量约为80万、125万、150万、170万和177万,整体呈上升趋势。

城市收缩问题

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今年4月,“收缩型城市”被首次写入官方文件中。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指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据媒体报道,清华大学教授龙瀛则在2016年的一次公开讲座中表示,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在下降。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分析发现,中国26 .71%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37 .16%的县市(区)发生收缩。其中,以中国东北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收缩最为严重,且集中出现了“市区—市辖区”双收缩的现象。

实际上,有关中国城市收缩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南都记者查询知网发现,以“中国城市收缩”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共百余篇。从时间上看,2013年起有研究论文出现,从2015年起论文数量增加明显。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认为,“收缩型城市”的提出也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大范围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到一个结构优化的新阶段,人口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要进行更加合理的布局。

相关文章

    阅读排行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