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国人口过亿国家亚洲占了7个半 世界人山人海!
日期:2016-03-24 类别:亚洲 浏览:
2014年8月26日,随着菲律宾也跻身亿人口国家俱乐部,人类在人口上的两难境地越发彰显,一方面人口在膨胀,另一方面出生率却在下降,长此以往,人口负担越来越沉重,而劳动力却越来越稀少,迄今一切人口调控措施,恐怕都无法应对这个“人口既太多、又太少”的两难选择。
7月27日凌晨,菲律宾公立医院诞生了第一亿名国民,菲律宾政府特意将当天出生在该医院的100多名宝宝均命名为“第一亿个宝宝”。这一天对菲律宾而言可谓意义重大:“第一亿个宝宝”的诞生,意味着菲律宾从此迈入“亿人口国家俱乐部”行列,而这样的人口大国,在全球范围内迄今只有区区12个。从面积上讲,菲律宾并非幅员辽阔的国家,国力、经济力均不算突出,军事能力更乏善可陈,“人口大国”是这个群岛国家在近期内唯一有望跻身“大国行列”的“突破口”。
国之大者
人多不一定是“大国”
12个“亿人口大国”中有三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俄罗斯、中国、美国),五个“金砖国家”中的四个(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两个半”工业化国家(美国、日本以及今年刚刚因政治原因被剔除出G8的俄罗斯),和被高盛前经济学家、“金砖之父”吉姆·奥尼尔所命名“薄荷四国”中的三个(印尼、墨西哥、尼日利亚),全球8个公开宣称拥有核武器国家中的五个(俄罗斯、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可以说,除了“挤在”欧洲的英、法、德等几个老牌工业化国家,全球主要大政治体、经济体和军事强国,都被包含在这12个“亿人口大国”之内了。
当然,事情并非绝对:12个“亿人口大国”中也有和“大国”二字不太相称的国家。
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墨西哥和印尼等国只能算地区性强国,而孟加拉国、菲律宾等则连地区性强国都算不上。
人口格局
亚洲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2001年2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市郊,一群孩子搭车从学校回家。
12个“亿人口国家”中,亚洲有7.5个(俄罗斯地跨亚欧,算半个)之多,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其次是美洲(北美、中美、南美各1个),非洲只有一个尼日利亚,而欧洲更只有半个。这一格局大体符合全球人口分布,即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人口最多,但也有失真之处,如人口密度很大的西欧、非洲“裂谷带”(乌干达、卢旺达和布隆迪三国),均无一国上榜,这是因为上述地区人口密度虽大,却分为若干个幅员狭窄的小国,分摊到每个国家的人口数便相对有限。在整个欧洲范围内,俄罗斯的人口密度是相对较低的,之所以能成为仅有的“半个”人口过亿国家,自然是拜了其高居世界第一的国土面积所赐。
弥补缺口
战后常常鼓励移民鼓励多生
自古以来,人口因素就是一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最重要、最根本保证之一,正因如此,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制订专门政策,以促进人口繁殖,或吸引外来人口。
美国建国之初采取种种经济鼓励措施,吸引欧洲无地、无业农民移民定居,二战后为弥补高素质人才的不足,在移民政策上始终保持对这类人才的倾斜,近年来为弥补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劳动力缺口,“非法移民特赦”等此前敏感、禁忌话题,也越来越多被提上议事日程。
俄罗斯在一直在持续推出多生优生的新政。巴西为弥补人口不足的缺憾,长期以来一直鼓励移民引进,近百余年来先后掀起了几次移民高潮,并在国内形成多个移民族群。尼日利亚建国之初人口不足,又因随后的“比夫拉内战”造成大量人口损失,战后采取“鼓励外来移民定居”和“奖励生育”双管齐下的政策,迅速恢复了人口增长的势头。
至关重要的发展前提和基础
2011年9月11日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市区参加长跑的人群。
人口越多,劳动力就越多,不论农业、工业经济时代,这都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发展前提和基础;人口越多,可以征用的兵源就越丰富,按人头缴纳的赋税也更可观,是以不论中外,传统上的“富国强兵”,总要和人口激励政策息息相关;人口多还具备更好的发展韧性和“抗击打能力”。曾经是独立国家并获得国际承认的纽芬兰自治领,因在一战中伤亡惨重,迟迟无法恢复元气,最终不得不加入此前一直拒绝加入的加拿大联邦,从此丧失了独立地位。相反,一些人口大国尽管都曾经历长期战争,或遭遇重大挫折,但人口基数大、底子厚,或能在长期战争中和强敌打消耗战,或能在战后恢复中率先缓过元气,重拾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正因如此,时至今日,不论世界最富强的美国,还是仍处发展中国家行列的尼日利亚、孟加拉国,每个“亿人口大国”都不敢轻言放弃“人口战略”。
在12个“亿人口大国”中,美国、巴西、俄罗斯等属于面积大、人口密度相对不大的,中国、印度等则属于面积大、人口密度也大的,而日本、孟加拉国等则属于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的,国情不同,对待人口增加的态度自然也各异。通常而言,地广人稀的国家更担心人口下降导致国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降低,因此对生育和外来移民持宽容、鼓励态度,而地狭人稠的国家则担心人口过度膨胀,会消耗有限的社会福利和资源,因此对外来移民持慎重甚至排斥态度。
两难处境
老龄化和低龄化国家均遇难题
2003年6月1日,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村庄,人们聚集在井边打水。
上述国家中,有些(主要是工业化国家)人口平均年龄很大,已进入老年化社会,尽管人口基数很高,但其中相当比例为消耗福利却不产生效益的老人,而另一些国家人口平均年龄非常小,如尼日利亚,根据德国联邦人口研究所的数据,2000年该国平均人口年龄为15.8岁,远低于全球平均的26岁,2010年该国人口平均年龄已降至15.2岁,为全球最低(全球平均为28.4岁),这些国家往往被视为所谓“人口红利国家”,即拥有大量年轻、廉价劳力,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论哪一种情况,在人口政策制订、修改时,都会遇到棘手的两难处境。
如那些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人口基数虽大,社会福利压力却与日俱增,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则随着时间发展,老龄化的包袱会越来越沉重,最终令整个社会体系难以负荷;但倘若采取人口刺激措施,则一大批新生儿将在福利相对贫乏的条件下成长,对未来发展同样构成巨大压力。
那些人口众多、人口年龄结构低龄化的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两难选项。
一些持“人口红利论”的学者指出,不论美国、东亚,步入高速增长期时,都伴随着“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大量年轻、廉价劳动力,只不过前者主要依靠引进移民,而后者则多依靠自身繁衍。甚至被普遍视作落后地区的非洲也不例外:加拿大蒙特利尔出版的《非洲之声》杂志则指出,非洲在过去10年中经历了平均每年5-6%的高速增长,而同一时期也恰是非洲有史以来生育率最高、婴儿死亡率最低的时代。该杂志认为,如能保持这样的势头,到2020年,非洲国内总产值将高达2.6万亿美元(2008年是1.6万亿),2030年非洲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0%(如今是40%),2040年非洲劳动力总数将达到11亿人,2050年非洲将有20亿消费者,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廉价劳动力聚集地,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