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口 > 青海 >

青海有多少人?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及特点

日期:2014-11-11 类别:青海 浏览: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人口发展,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少数民族人口稳定增长,提高各民族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青海人口的民族结构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青海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变化状况
 
(一)人口总量及分布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562.67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间共增加了44.52万人,年均增长0.83%。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为264.32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46.98%,比2000年“五普”时的45.5%提高了1.48个百分点。十年间,汉族人口增加了16.02万人,增长5.67%;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8.50万人,增长12.08%,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高出汉族人口6.41个百分点。2010年青海的民族个数由2000年“五普”时的54个增加到55个,56个民族中只缺珞巴族。
 
2010年,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中百万人以上的只有藏族,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52.02%,十年间增加24.08万人,增长21.23%。10-100万人的有:回族,十年间增加1.08万人,增长1.32%;土族十年间增加0.49万人,增长2.48%;撒拉族十年间增加1.13万人,增长11.77%。1-10万人的为蒙古族,十年间增加1.1万人,增长12.37%。人数在1000-10000人的有满族、东乡族、土家族(见表1)。
 
表1     2010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
                                                         单位:人
民族 人口 民族 人口 民族 人口 民族 人口
藏族 1375059 朝鲜族 312 水族 30 门巴族 4
回族 834298 布依族 251 达斡尔族 26 柯尔克孜族 4
土族 204412 维吾尔族 209 傈僳族 21 独龙族 4
撒拉族 107089 瑶族 209 高山族 20 塔吉克族 3
蒙古族 99815 裕固族 163 佤族 20 普米族 3
满族 8029 侗族 161 哈尼族 17 布朗族 2
东乡族 6331 黎族 139 仫佬族 15 塔塔尔族 2
土家族 1537 锡伯族 128 赫哲族 11 乌孜别克族 2
壮族 980 羌族 104 京族 10 鄂伦春族 2
苗族 911 仡佬族 69 毛南族 8 德昂族 1
保安族 904 畲族 53 拉祜族 8 基诺族 1
彝族 683 俄罗斯族 38 鄂温克族 5 阿昌族 1
哈萨克族 680 纳西族 32 怒族 5 珞巴族  
白族 320 傣族 31 景颇族 5 其他未识别的民族 20
资料来源: 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在青海8个州(地、市)中,除了西宁市、海西州和海东地区的人口以汉族为主外,其他5个州的人口以少数民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高的是玉树藏族自治州(见表2)。
 
 
 
表2    2010年青海省分地区主要民族人口
                                                                       单位:万人
地区 常住人口 少数民族人口 藏族 回族 土族 撒拉族 蒙古族 其他少数民    族
人口数 比重(%)
全省 562.67 264.32 46.98 137.51 83.43 20.44 10.71 9.98 2.25
西宁市 220.87 57.35 25.96 12.16 35.91 5.75 0.85 1.37 1.3
海东地区 139.69 61.85 44.28 13.24 27.37 11.5 8.98 0.62 0.15
海北州 27.33 17.52 64.12 6.66 8.62 0.72 0.09 1.37 0.07
黄南州 25.67 24.11 93.92 17.6 1.67 1 0.17 3.59 0.08
海南州 44.17 33.2 75.16 29.29 3.02 0.4 0.1 0.31 0.08
果洛州 18.17 16.98 93.43 16.69 0.17 0.05 0.02 0.01 0.03
玉树州 37.84 36.68 96.91 36.52 0.09 0.03 0.03 0.01 0.01
海西州 48.93 16.63 33.99 5.35 6.58 0.99 0.47 2.7 0.53
资料来源: 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从各州(地、市)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看,由于各地人口数量与密度不同,各地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比例也有差异,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21.70%,海东地区占23.40%,海北州占6.63%,黄南州占9.12%,海南州占12.56%,果洛州占6.42%,玉树州占13.88%,海西州占6.29%。五个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虽然较高,但在数量上少于西宁和海东地区。
 
青海7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本县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是:河南蒙古族自治县95.55%,循化撒拉族自治县93.60%,化隆回族自治县78.40%,门源回族自治县60.59%,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54.55%,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47.60%,互助土族自治县26.09%。
 
(二)   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结构
 
2010年,青海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27.58岁,比2000年的27.52岁增加0.06岁。少数民族人口中0-14岁少年儿童人口为70.3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26.61%;15-64岁人口为179.8万人,占68.03%;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17万人,占5.36%,老少比20.14%。与2000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降一升”的趋势,即0—14岁和15—64岁人口比重分别下降0.18和0.62个百分点,相应地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
 
表3    青海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构成比较
                                     单位:%
        年龄组 2010年 2000年
0-14岁人口比重 26.61 26.79
15-64岁人口比重 68.03 68.65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5.36 4.56
资料来源: 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三)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结构
 
2010年,青海省少数民族中6岁及以上的人口236.74万人,其中具有小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占到77.61%,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20.59个百分点。从各民族受过小学以上各种学历教育的人数占本民族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来看,最高的是土族,为87.18%,其余依次是:回族为83.17%,蒙古族为81.82%,撒拉族为76.14%,藏族为72.36%。2010年全省少数民族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07年,比2000年“五普”时的4.56年提高了1.51年。
 
从少数民族的各种文化构成来看,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75万人,占少数民族小学以上教育程度人口的6.94%;高中文化程度的13.83万人,占7.53%;初中文化程度的41.38万人,占22.52%;小学文化程度的115.79万人,占63.01%(见表4)。与2000年相比,青海省少数民族人口每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明显增多,大专及以上为482人,比2000年增加315人;高中523人,增加39人;初中1566人,增加403人;小学4381人,增加745人。十年间,少数民族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数均大幅增加,特别是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增长了2.2倍,比重提高了3.62个百分点。说明少数民族人口不仅整体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而且受高中层次教育的人口大量增加。
 
表 4   2010年青海少数民族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及占受教育人口的比重
                                                         单位:人、%
民 族 6岁及以上人口 小    学 初    中 高    中 大专及以上
小计 比重 小计 比重 小计 比重 小计 比重
总 计 5184022 1984288 44.26 1427740 31.84 586713 13.09 484794 10.81
一、汉 族 2816617 826432 31.23 1013920 38.32 448436 16.95 357290 13.50
二、少数民族 2367405 1157856 63.01 413820 22.52 138277 7.53 127504 6.94
  蒙古族 91969 39723 52.79 16734 22.24 8582 11.40 10213 13.57
 回 族 748658 378937 60.86 171805 27.59 42848 6.88 29090 4.67
 藏 族 1225771 605923 68.31 156016 17.59 59656 6.73 65370 7.37
 土 族 187127 79281 48.60 50317 30.84 19431 11.91 14106 8.65
  撒拉族 92910 47994 67.85 13990 19.78 4422 6.25 4332 6.12
资料来源: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四)   少数民族人口的行业、职业结构
 
1、行业结构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少数民族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全部就业人口总数的73.49%,比汉族高28.31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占5.6%,比汉族低14.43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占20.91%,比汉族低13.88个百分点。
 
世居青海的五个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行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从事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口比例最高的是藏族,占本民族就业人口的78.87%,其次是土族,占78.67%;蒙古族占73.48%;撒拉族占68.54%;回族占65.05%。从五个民族分布在其他行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看,藏族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本民族就业人口的9.29%,比例高于其他几个民族,比汉族高4.99个百分点,其他行业的比重较低。蒙古族就业人员的行业结构基本类似于藏族,就业人口中从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7.57%,比汉族高3.27个百分点,从事教育行业的占3.04%,高于其他几个民族。土族就业人口分布比较分散,从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占3.47%,从事制造业的占3.2%,从事建筑业的占2.56%,从事教育业的占2.45%。回族和撒拉族从事经营性行业的人口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其中从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的分别占本民族就业人口的14.39%和15.7%,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分别占5.48%和4.05%,均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另外,回族人口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的比例也较高,分别占4.02%和3.17%。
 
表5    2010年青海主要民族就业人口在各行业的比重
                                               单位:%
行业 全省总计 汉  族 少数民族合计 蒙古族 回 族 藏  族 土  族 撒拉族
 总      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农、林、牧、渔业 57.83 45.18 73.49 73.48 65.05 78.87 78.67 68.54
采 矿 业 1.54 2.32 0.57 0.64 1.01 0.25 0.69 0.46
制 造 业 5.36 7.96 2.14 1.85 3.17 1.17 3.20 1.73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10 1.73 0.33 0.57 0.39 0.21 0.51 0.46
建 筑 业 5.58 8.02 2.56 2.02 4.02 1.72 2.56 1.7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94 5.08 2.53 1.66 5.48 0.93 1.15 4.0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49 0.75 0.17 0.11 0.21 0.11 0.32 0.23
批发和零售业 7.48 10.19 4.13 3.08 7.54 2.19 2.32 4.65
住宿和餐饮业 3.21 3.23 3.18 0.91 6.85 0.85 1.60 11.05
金 融 业 0.78 1.19 0.28 0.64 0.27 0.22 0.31 0.37
房地产业 0.50 0.78 0.15 0.13 0.29 0.05 0.16 0.2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0.46 0.70 0.17 0.30 0.28 0.10 0.16 0.12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0.48 0.78 0.10 0.19 0.08 0.09 0.13 0.0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38 0.51 0.21 0.42 0.24 0.16 0.33 0.09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37 1.98 0.62 0.59 0.97 0.38 0.63 0.74
教    育 2.54 3.03 1.93 3.04 1.26 2.17 2.45 1.24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36 1.68 0.97 1.87 0.76 0.96 1.16 0.6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44 0.59 0.26 0.94 0.16 0.28 0.16 0.23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5.16 4.30 6.21 7.57 1.97 9.29 3.47 3.29
资料来源: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2、职业构成
 
2010年,青海少数民族就业人口在七大职业分类中所占比重以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为最多,占75.57%,其次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占8.61%,其他依次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7.12%;专业技术人员,占5.32%;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2.33%;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占1.01%。与汉族人口相比,少数民族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比重高于汉族30.76个百分点,其他职业的比重均低于汉族。
 
5个世居青海的少数民族就业人口中,由于文化、观念和传统等诸多原因,职业构成情况也有差异。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的比重最高的是藏族,占本民族就业人口的82.97%,其次是土族占78.50%,比例最低的是回族,占64.96%。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比重最高的是蒙古族,占本民族就业人口的8.48%,其次是藏族,占6.11%,比例最低的是回族占3.23%。在商业、服务业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中回族和撒拉族比重最高,分别占本民族就业人口的15.99%、16.07%和12.52%、6.98%。
 
表6   2010年青海主要民族就业人口占各职业就业人口的比重
                                                                    单位:%
  全省合计 汉 族 少数民族合计 蒙古族 回 族 藏 族 土 族 撒拉族
总      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1.81 2.46 1.01 1.68 1.26 0.74 0.90 1.63
专业技术人员 7.46 9.19 5.32 8.47 3.23 6.11 6.05 4.54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3.90 5.17 2.33 4.53 1.99 2.26 2.52 2.28
商业、服务业人员 13.62 17.67 8.61 6.42 15.99 4.02 5.58 16.07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58.56 44.81 75.57 73.56 64.95 82.97 78.50 68.45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14.56 20.58 7.12 5.32 12.52 3.87 6.45 6.98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0.09 0.12 0.04 0.02 0.06 0.03   0.05
资料来源: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五)民族自治地区少数民族家庭结构状况
 
2010年,青海省民族自治地区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73人,高于全省0.27人。在7个民族自治县和6个民族自治州中,除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户规模低于全省户均规模外,其他地区均高于全省。与2000年相比,户规模呈下降趋势。
 
表7  两次普查青海民族自治地区家庭户规模比较
                                                            单位:人
地区 户均人数 2010年与2000年相比户均人数增减人数  
 
2010年 2000年  
全省 3.46 4.27 -0.81  
海北藏族自治州 3.53 4.20 -0.67  
黄南藏族自治州 3.87 4.39 -0.52  
海南藏族自治州 3.68 4.39 -0.71  
果洛藏族自治州 3.38 4.11 -0.73  
玉树藏族自治州 3.99 4.89 -0.9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2.97 3.13 -0.16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3.89 4.43 -0.54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4.23 4.60 -0.37  
互助土族自治县 3.81 4.36 -0.55  
化隆回族自治县 4.17 4.75 -0.58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4.55 4.60 -0.05  
门源回族自治县 3.83 4.45 -0.62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3.69 4.85 -1.16  
资料来源: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从家庭人口数看,2010年全省家庭户户均规模为3.46人,3人户比重最高,达到24.78%,而民族自治地区(除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户均规模均大于全省平均水平,以4人户居多。
 
表8   2010年青海民族自治地区家庭户规模及比重
                                                       单位:户、%
地区别 家庭户户数 一人户比重 二人户比重 三人户比重 四人户比重 五人户比重 六人户比重 七人户比重 八人户比重 九人户比重 十人及以上户比重
全省总计 1529039 11.92 19.12 24.78 20.44 12.34 6.61 2.62 1.10 0.53 0.55
海北藏族自治州 74354 12.36 16.03 22.43 23.92 13.32 7.53 2.87 0.86 0.39 0.29
黄南藏族自治州 62950 10.87 12.96 19.29 23.38 16.30 9.30 4.47 1.90 0.86 0.67
海南藏族自治州 115358 11.24 14.98 22.07 23.22 14.60 7.66 3.51 1.42 0.67 0.63
果洛藏族自治州 51383 20.59 18.92 17.99 16.79 11.68 6.26 3.81 1.87 1.00 1.10
玉树藏族自治州 92091 13.41 16.70 18.30 17.09 12.82 7.77 5.33 3.38 2.10 3.11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139533 17.65 22.87 27.04 18.07 8.81 3.52 1.31 0.44 0.16 0.12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109567 6.12 12.49 23.35 26.07 16.55 10.38 3.34 1.04 0.41 0.25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80683 6.09 10.43 17.98 24.28 19.45 12.01 5.63 2.24 0.99 0.90
互助土族自治县 89219 5.67 13.22 23.83 27.39 17.06 9.19 2.48 0.70 0.28 0.17
化隆回族自治县 47719 9.17 10.80 16.69 23.65 17.92 10.84 5.72 2.74 1.28 1.19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26062 7.03 9.37 14.20 23.46 18.70 12.02 6.75 3.48 2.05 2.92
门源回族自治县 37595 9.69 13.43 18.98 25.78 16.14 10.14 3.93 1.06 0.48 0.38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10511 12.04 16.33 21.33 21.16 13.68 7.83 3.96 2.03 0.91 0.73
资料来源: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在民族自治地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通婚现象较为普遍。海北、海南、海西州、大通、互助、门源等地区家庭户中有两个民族的家庭户户数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表9   青海民族自治地区家庭户中民族混合户比重
                                                      单位:户、%
  家庭户户数 单一民族户比重 两个民族户比重 三个民族户比重 四个及以上民族户比重
总  计 1529039 94.07 5.83 0.10  
海北藏族自治州 74354 87.43 12.26 0.31 0.01
黄南藏族自治州 62950 95.98 3.92 0.09  
海南藏族自治州 115358 93.59 6.30 0.11  
果洛藏族自治州 51383 98.33 1.65 0.01  
玉树藏族自治州 92091 99.43 0.57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139533 93.38 6.52 0.10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109567 87.97 11.78 0.24 0.01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80683 94.83 5.04 0.13  
互助土族自治县 89219 91.64 8.22 0.14  
化隆回族自治县 47719 97.29 2.67 0.04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26062 95.76 4.18 0.06  
门源回族自治县 37595 88.23 11.45 0.31 0.01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10511 98.24 1.75 0.01  
 
资料来源: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二、青海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
 
(一)少数民族人口增速快于汉族
 
青海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由1953年的85.42万人增至2010年的264.32万人,57年间增长2.09倍。根据历次普查期间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及其同汉族和全省平均水平的比较:1953—1964年,全省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27%,汉族为4.37%,少数民族为-0.27%;1964—1982年全省年均增长率是3.37%,汉族为3.33%,少数民族为3.48%;1982—1990年全省年均增长率为1.70%,汉族为1.12%,少数民族为2.54%;1990—2000年,全省年均增长率为1.48%,汉族为0.87%,少数民族为2.24%;2000—2010年,全省年均增长率为0.83%,汉族为0.55 %,少数民族为1.15 %。以上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来青海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也远远高于汉族人口的增速。
 
(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省汉族和少数民族基本上是各占一半的比重。20世纪50年代为了支援青海建设,以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的汉族人口大量迁入,使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下降,1959年降至最低点35.03%;三年自然灾害期间,50年代迁入青海的人口又大量返迁,造成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回升;20世纪60年代末至70 年代初的“三线建设”中,随着大批内地工矿企业迁移到青海,使得青海总人口中汉族人口的比重再呈上升之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计划生育一二三胎政策的实施,加之汉族人口政策性迁入少,使得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回升,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回升的速度明显加快。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2.10%,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常住人口达235.8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5.51%,仅低于西藏(94.07%)和新疆(59.39%),而高于广西(38.48%)、宁夏(34.53%)和内蒙古(20.76%)。十年间,少数民族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41个百分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青海省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至46.98%。 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7个百分点。在世居青海的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五个主要少数民族中,藏族人口比重仍遥遥领先,高居首位,回族位居第二,而后依次为土族、撒拉族、蒙古族。
分析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在少数民族中实行了比较宽松的生育政策。《青海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中规定:“实行“一二三”的生育政策,法定的生育政策规定少数民族可生育两个或三个孩子。”同时,国家在升学、就业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通婚,子女大多申报少数民族成分。这也是导致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原因。此外,汉族“人才外流”、“退休返乡”、高考学生内地就业等现象日益增多,这也导致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的相对上升。
 
(三)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各民族人口增长速度不一
 
20世纪80年代以前表现为汉族增长速度快、比重上升,少数民族增长速度慢、比重下降。尤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汉族、藏族、蒙古族和回族还曾一度出现过人口负增长。此后逐渐回升。从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世居青海的5个少数民族在20世纪最后10年的增长速度全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远远高于汉族人口的增速。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增长最快的是回族,增长28.9%,其次是撒拉族,增长24.43%,而后依次是藏族增长24.39%,蒙古族增长24.21%,土族增长22.21%,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10年,增长最快的是藏族,增长21.23%,其次是蒙古族,增长12.37%,而后依次是撒拉族增长11.77%,土族增长2.48%,回族仅仅增长1.32%。分析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藏族人口增速最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藏族大多聚居在牧区,享受的是“三孩”的生育政策,政策生育率较高;二是藏族人口总量大;三是藏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人口跨区域、跨省区的流动较少;四是藏族与其它民族通婚的人口比例相对较高,后代在民族界定上多为藏族。分析回族人口降低的原因,并不是生育政策内的出生人数减少,据调研,回族、撒拉族的人口也基本享受了生育二胎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回族、撒拉族自古以来就有从事经营、经商的传统,这两个民族的就业人口中外出从事贸易、餐饮业的人口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少数民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相对频繁,回族长期在外省经商、打工人口不断增加,规模逐年加大。由于人口普查统计的是常住人口,凡是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人口,都计入流入地的常住人口。因此,造成我省回族和撒拉族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低。
 
(四)少数民族人口抚养系数明显高于汉族
 
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青海少数民族人口的总抚养比为47%,比汉族高17.11个百分点,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高于汉族和全省平均水平18.5和10.37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比汉族低1.39个百分点。说明少数民族主要是少年儿童抚养比高,老年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由于对少年儿童的抚养不仅包括对少儿的生活抚养,还包括教育投入、技能培训、智力开发及预期的婚姻等方面的开支,显然比老年人口的抚养负担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少数民族人口的负担比汉族更重。
 
表10   2010年青海少数民族人口抚养比
                                                      单位:万人、%
年 龄 全省 汉 族 少数民族 蒙 古 族 回 族 藏 族 土 族 撒 拉 族
0-14岁人口 117.71 47.36 70.35 2.32 21.29 38.60 4.61 3.12
15-64岁人口 409.49 229.69 179.80 7.11 57.62 91.51 14.84 6.99
65岁及以上人口 35.47 21.30 14.17 0.55 4.51 7.40 1.00 0.60
少儿抚养比 28.75 20.62 39.12 32.59 36.96 42.18 31.05 44.56
老年抚养比 8.66 9.27 7.88 7.74 7.84 8.08 6.74 8.57
总抚养比 37.41 29.89 47.00 40.33 44.79 50.26 37.79 53.14
资料来源: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五)市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幅度较大
 
从2000年“五普”到2010年“六普”的十年间,随着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率不断上升,城镇人口中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速加快,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幅度较大。
 
2010年全省分布在城市(不含市属县)的少数民族人口为29.18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1.04%,比2000年上升了2.18个百分点,占全省城市常住人口的21.33%,比重比2000年上升2.52个百分点。在全省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中,人数最多的是回族,19.16万人,占全省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66%,其次为藏族4.86万人,土族1.39万人,蒙古族1.31万人,撒拉族1.06万人。从总体上看,青海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
 
2010年全省分布在镇的少数民族人口53.57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20.27%,比重比2000年上升了7.48个百分点,占全省城镇常住人口的46.66%,比2000年上升33.87个百分点。在镇少数民族人口中,人数最多的是藏族,28.39万人,占全省镇少数民族人口的72.8%,其次是回族16.82万人,土族3.37万人,蒙古族2.55万人,撒拉族1.91万人。
 
2010年全省乡村少数民族人口181.57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8.69%,比重比2000年下降了9.63个百分点,占全省乡村常住人口的58.37%,比2000年上升3.66个百分点。在全省乡村少数民族人口中人数最多的是藏族104.26万人,占全省乡村少数民族人口的57.42%,其次是回族47.45万人,土族15.68万人,撒拉族7.73万人,蒙古族6.12万人,其他少数民族在乡村的人口比较少。
 
总之,青海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稳定增长、素质大幅提高,为青海加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谱写共同繁荣发展新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阅读排行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