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口结构的变迁
日期:2014-12-18 类别:美国 浏览:
大约2万年前,来自亚洲的一些游猎部落一路追逐兽群,越过今天的白令海峡(bering
欧洲移民:
英国人是美国早期殖民者中的主流民族,英语也因而成为美国的主流语言。但是,紧随英国人之后,别的欧洲人也很快便蜂拥而来,其中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国人、荷兰人、德国人和瑞典人。美国革命的一位著名代言人托马斯•潘恩(thomas
1840~1860年间,美国迎来了第一次移民大浪潮。当年,由于农业歉收、人口增长和政治动荡,整个欧洲饿殍遍野,每年约有500万人背井离乡。因为土豆病灾,爱尔兰饿死了75万多人。很多幸存者移民海外。仅1847年一年,移民美国的爱尔兰人就达118
1848~49年德国革命(german
1820~70年间,大约20万来自德国等地的欧洲犹太人进入美国。这些犹太移民多数是从事零售业的小商贩,散居于全美各地。更多的犹太人移民美国始于1880年前后,那一段大约12年的时间里,他们在东欧国家受到了残酷的迫害。接下来的45年里,200万犹太人移民到了美国。这些来自东欧和奥地利的犹太移民既贫穷又不懂英语,多数居住在纽约和芝加哥等大都市,进入工厂做工或者从事手工业和经营小店铺。如今,犹太裔美国人有500多万,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绝大多数犹太人居住在都市和市郊地区,主要是中产阶级,教育和收入水平均较高,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情愿的移民(unwilling
在涌入北美的移民洪流里,有一群人是被迫而来。那就是1619~1808年间被卖来美国充当奴隶的50万非洲人。1808年美国发布了禁止进口奴隶的法律。但是,因为需要劳动力的缘故,特别是在南部的农业区里,农场主依然继续拥有奴隶及其子女。今天,非洲裔美国人构成了美国总人口的12.9%,共有34
拉丁美洲移民(hispanics):
1950年代大约400万讲西班牙语的拉丁美洲移民涌进美国。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0年3月8日的资料,如今生活在美国的拉丁美洲裔人口为27
亚洲移民(asian
华人是移居美国最早的亚洲移民。早在美国建国初期的1785年,就有3位中国水手阿兴、阿川和阿春乘“智慧女神号”帆船来到了美国。不过,直到19世纪中期之前,中国人既很少听说美国也没有移民的兴趣,因为中国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自然经济使得老百姓虽然贫苦却仍能安居乐业。然而,1840年以来的鸦片战争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令内外交困的清政府变本加厉地压榨百姓,激起太平天国运动,民不聊生,走投无路。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中国福建、广东等沿海之后,更多的华人开始相继踏上了跨越太平洋、侨居异乡的求生之路。1849年入境旧金山的华人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到1873年时移民美国的华人已达15万左右。
美国2010年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表明,截止2010年4月1日,居住在美国的人口为3.087亿人,较2000年增长2730万人,增长率为9.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美国人口13.2%的增长率,与1980年至1990年美国人口9.8%的增长率基本持平。
在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美国南部和西部地区人口增长率高于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目前美国人口最多的3个州是加利福尼亚州(3730万人)、得克萨斯州(2510万人)和纽约州(1940万人),上述3州人口总数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4。
统计表明,美国拉美裔人口已从2000年的353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050万人,增长率高达43%,占美国总人口的16%。而美国黑人人口为3890万,仅占美国总人口比例的13%,已经失去美国第二大族群的地位。与此同时,美国白人人口在过去10年间从1.946亿人增加到1.968亿人,增长率仅为1%,在美国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从69%下降至64%。此外,亚裔人口已从2000年的1020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1470万人,在美国总人口数中的比例已从10年前的4%升至5%。
人口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应如何解读上述数字?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都市政策项目高级研究员威廉·弗雷,这位国际知名的人口统计学家认为,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势必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影响美国的未来,它显示出美国正处在人口发展的历史转折点,预计到2042年,美国白人也将成为“少数民族”,美国即将迎来一个“均为少数民族”的未来。
弗雷认为,从人口学的角度上看,21世纪第一个10年是与20世纪划清界限的10年。在这10年间,美国的人口模式已从基本是白人和黑人转变为一种新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白人不仅人口数量增长缓慢,而且老龄化严重;拉美裔等族群人口数量迅速增加;黑人居住的地理分布出现从北向南、从城市向郊区迁移的急剧变化。在这一人口结构变化图谱中,18岁以下人口的变化趋势格外引人关注。过去10年中,18岁以下的美国人口数量增长不到3%,且主要来源于拉美裔、亚裔和其他种族。在此期间,美国白人18岁以下人口总数呈绝对下降趋势,黑人青年人口则呈小幅下降。
传统政治版图将被改写
弗雷说:“新的文化鸿沟将成为美国社会的新特点,并带来新挑战。”拉美裔人口,特别是拉美裔青年人口的增多对美国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美国带来新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这一新劳动力大军的整体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拉美裔人口大增不仅为美国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的使用带来新的课题,也将对美国政坛产生深远影响。“今后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政治家都不得不考虑拉美裔选民增长所带来的多种后果”。此外,美国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直接导致选区划分的改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写美国传统政治版图。
在过去20年间,美国黑人一直经历着两种趋势性迁徙。一种趋势是从北向南。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部的伊利诺伊、密歇根等州显示出黑人人口的绝对流失,而亚特兰大、达拉斯、休斯敦等南部城市成为黑人新兴中产阶级聚居地。另一趋势是从大城市到郊区。过去10年中,在全美100个城市中有92个城市的黑人人口出现下降。
在不远的将来,黑人在华盛顿将不再占有人口多数地位。刚刚出炉的美国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10年来,在华盛顿的白人人口增长31.4%,占总人口38.5%,黑人在华盛顿占总人口50.7%,较10年前下降11.5%。自二战结束以来,华盛顿一直是黑人人口占绝大多数。1970年,黑人在华盛顿的人口总数比例中曾高达70%。从1975年起,华盛顿市长均由黑人担任,今后很有可能出现白人市长。
就美国人口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本报记者向一位德国同行征询看法。他加重语气说道:“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变化。说不定美国将来还会出现新的奥巴马。”
从殖民时期至今,来美国的移民共计4700多万。这4700万人是从哪里来的?在殖民时期,移民绝大多数是英格兰人。美国建立以后特别是19世纪40年代后西欧和北欧的其他国家的移民多起来了,到19世纪末东欧和南欧的移民大大超过西欧和北欧的。二次大战后,特别是70和80年代拉美的移民明显地增多,亚洲移民也增长得很快,相比之下欧洲移民的比重却在下降。
这4700万移民和他们的后裔在美国的分布,与他们来自的地区很有关系。虽然几经变迁,美国的50个州都是民族杂居,但仔细一看,不同地区来的仍相对集中;由于从欧州来的移民总是横渡大西洋来到美国东部,所以现在的欧洲移民大多数住在东部沿大西洋海岸一带,东北部,和中部偏北的地区。英格兰人90%都还是在东部。只有法兰西人大多在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因为那里早就是他们的根据地。亚洲移民是东渡太平洋到美国西部,到加州淘金去的。至今西部特别是加利福尼的旧金山、洛杉矶仍是亚洲人集中的地方。而拉丁美洲的移民却从美国西南边陲入境,特别是墨西哥人因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入境都就近在美国西南部诸州如新墨西哥、亚利桑那一带就业定居。
移民的地理分布决定了美国文化的分布状况。美国文化虽然是多元的,但它的分布也是随民族人口的相对集中而有侧重。一般说,欧洲的文化散布在东部、北部和南部,亚洲的文化多表现在西部,而拉美的文化在西南部更起作用。这是300年的英国移民史给我们留下的一张“文化分布图”,这张图是美国的各个民族根据当时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条件,几度变迁,最终以自己的经历勾划出的蓝图。知道了美国移民的变迁史,再拿着这张蓝图,我们就好象有了打开美国民族多元文化的大门的钥匙,可以按照它指引的方向去探溯那―个个别具洞天的民族文化了。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美国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化。以前有人用文化融炉来形容美国,现在更多的人喜欢用“拼盘”这个词来形容美国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层次的特点。在弗吉尼亚州北部的费尔法克斯郡,这个郡是典型的移民聚居地,全郡居民略过一百万,与阿拉斯加、罗得岛、德拉瓦等八个人口不到百万的州相比,费尔法克斯郡可算大郡;其中白人占54.6%,亚裔占17.4%,拉美裔占15.6%,黑人占8.9%,其余3.5%的居民来自全球各地。据郡政府统计,2009年全郡居民所说语言超过100种,小学生中有44%的人在家说英语以外的母语,简直就是一个地球村的缩影。
费尔法克斯郡居民中亚裔占第二位,主要原因是费尔法克斯郡的教育系统质量很高,居住环境比较安全,吸引了大批亚裔;同时该郡紧靠华盛顿,许多在联邦政府上班的亚裔选择在费尔法克斯郡居住。费尔法克斯郡居民中亚裔占第二位的情况从全国范围来看比较特殊,与全美族裔的构成不大一样。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的最新统计,从全美范围看,族裔构成以白人为主,拉美裔为辅,黑人占第三位的格局没有变。
2010年美国人口为3.08亿,十年间人口增长了9.7%(人口普查每十年一次),人种的分布为:
白人(非拉美裔):63.7%
拉美裔:16.3%
黑人:12.6%
亚裔:4.8%
混血:2.9%
土著印第安人以及阿拉斯加人:0.9%
夏威夷及太平洋诸岛本地人:0.2%
从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数字看,目前白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经不到三分之二,而据人口普查局的估计,到2042年时,这一比例将首次低于50%。今后四十年美国人口的发展趋势,大致有几个特点:
一:2039年时人口将破4亿大关,2050年时将达到4.39亿,其中除白人外的其他族裔人口为2.35亿,白人为2.04亿;
二:2030年时,65岁以上的人将占人口的五分之一,到2050年时,65岁以上的人将超过8850万、85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1900万,是2008年540万的三倍;
三:2050年时拉美裔人口将达到1.382亿,占人口的30%,几乎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拉美裔;
四:2050年时黑人将达到6570万,占人口的15%,
五:2050年时亚裔将达到4060万,占人口的9.2%;
六:2050年时,18至64岁的工作人口将从2008年的63%下降到57%;
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将深刻影响今后几十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例如拉美裔投票人数的大量增加,对大选的影响不可估量;退休人口的增加则将冲击包括股市、债市、房市在内的经济各个层面;而劳动人口的减少,将大大改变退休养老制度的面貌。
未来40年间,美国人口将增长1亿,是否应该为此担忧?
到本世纪中叶,美国人口数量预计会有很大变化,联合国给出的数字为4.04亿,而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是数字是4.22-4.58亿之间,据估计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发生在21世纪中叶。到2050年美国人口结构变化后明显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富于青春活力,我取整数4亿,那么到本世纪中叶,美国人口将增长约1亿。2
美国人口当然也会如预期一样出现老龄化,现在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3%,预计到2050年会达到20%。一个老龄化的美国相信可以帮助一些评论家确定美国走向下坡。例如,国际关系问题专家劳格坎纳的一篇散文中就预想了“一个紧缩的美国”无奈在“崛起的中国”和“复苏的欧洲”的夹缝中生存。文化史学家莫里斯伯尔莫说:“美国正在走向中空”。3
正好赶上婴儿潮出生的那批人成年,所以相对于其它老龄化国家,美国的劳动力和年轻人的数量预计会保持增长。美国的生育高峰出现在2006年,达到每个育龄妇女平均2.1个孩子,是45年来最高值,有430万新生儿出生,这要感谢大量的新近移民,他们比那些在美国生活几代的人更愿意生养小孩。同时,美国来到了婴儿潮的边缘时期,当年婴儿潮一代开始有了他们自己的小孩。2
人口普查数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美国15岁到64岁的人口比率将增加42%。与此相反,由于生育率下降,青年人和劳动人口的比率在其它地区却会减少:中国下降10%,欧洲下降25%,韩国下降30%,而日本会下降40%以上。
欧洲和东亚的发达国家在未来40年将会进入真正的老龄社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而美国至少3.5亿人是65岁以下的。
美国到2050年人口将增长1亿的预期使很多环保主义者十分担心,一些人通过加入传统排外和反移民运动组织呼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限制移民,以减缓人口增长速度。美国的高生育率同样遭到批评,高出俄罗斯、德国、日本50%,同时远远高出中国、意大利、新加坡、韩国和其它所有的欧洲国家。1
女权主义作家和环境活动家科琳南希说那些喜欢“大家庭”的美国人没有想过由人口增长造成的“资源短缺”应该谁来负责。无独有偶,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首席科学家彼得说:通过比较不同的环保措施我们发现,不生小孩是最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保护环境的措施,可成为真正的“环保英雄”。
这种批评似乎没有把人口数量下降和缺乏年轻人对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产生威胁考虑在内,人口急剧减少会导致社会劳动力减少,无以支撑老年人的生活,也没有考虑对国家长远发展的影响。
人口增长也许会由于经济危机的持续而放缓脚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儿的出生率会慢慢高过“婴儿潮”时期,由此增长新的劳动力、刺激消费和企业创新发展。即使美国人口再增加1亿,也只有德国六分之一拥挤而已。1
外来移民将继续作为美国生活的重要力量,美国移民局预测在未来40年平均每年会有200万移民从其它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其中一半以上会选择美国---全球首选的教育和技术移民国家。2000年,据30个民主和市场经济国家为成员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美国拥有1250万技术移民,这一数据相当于德国、法国、澳大利来、加拿大、日本的技术移民总和。
如果现在的趋势持续下去,外来移民将在未来美国经济中将占领主导地位。1990到2005年间,有四分之一的风险投资上市公司由外来移民创立。外来移民掌管大型美国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2007年《财富》杂志评的全球财富榜中前百名首席执行官15位是外来移民。1
综上所述,到2050年美国将呈现出不同于今天的景象:白人将不再是主导地位,占美国30%的少数人口到2050年预计将突破50%,在没其它变化的前提下,人口稠密国家将会呈现出这种多样性。
事实上,美国原居民的人口增长多数发生在少数民族之间,也有少数在其它民族间的混血。拉美裔和亚裔人口预计将增长三倍,移民间的混血将会更加突出。现在美国5岁以下25%的小孩有西班牙血统,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40%。2
美国的人口结构与苏联、日本、欧洲会完全不同。苏联的高死亡率和低生育率将导致到2050年人口总数降低30%,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难怪普京曾说“一个老化的民族会变为一个严重的危胁”。中国的人口还会增长一段时间,最早在2035年会出现下降,首先是在劳动力市场,然后到实际人口总量,主要原因来自于中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到2050年,31%的中国人在60岁以上,而日本41%以上在60岁以上。
政治家预言中国和印度会对美国的优势地位构成威胁,但是中国(与苏联一样)缺乏美国所拥有的基本的环境保护,完善的法律制度,有利的人口结构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印度,就其本身而言,绝大多数为贫困人口且存在种族、宗教和区域纠纷等问题,印度人绝大多数属于半文盲且生活在贫困乡村。美国培养的工程师等高端人才远比中国和印度多。
郊区生活将继续是美国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尽管对郊区文化贫瘠、能源效率低的批评不断,也有人多次预言郊区生活会减少,但郊区仍就是美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区域。
由于长途往返对汽油的高度依赖,表面上看郊区生活会有所改变。新的郊区将更为环保,我们称其为“绿色市郊”。互联网、无线电话、电视会议和其它通信技术使更多的人在家工作成为了可能,至少会有1/4到1/5的人在家全职或兼职工作,而现在是1/6到1/7。更多的对树林冷却效果的利用,更为合理稳固的建筑,更少的非耐用品的浪费会使郊区生活更为生态环保,扫去曾留给人们的坏印象。房子可以小一点(土地需求量的增加导致土地价格越来越贵),但仍要保证是单户居所。1
也许会出现一个新的景象,即类似于美国19世纪风格的网络城镇,那时国家的陆地面积足够适应城市的发展(城市面积只有现在的3%),但当时人们还是会节约利用农田和空地。
在另外一些诸如日本、德国、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城市房产已开始昂贵和密集,新生儿出生率开始下降,为了小孩生活的舒适会购置足够大的房子,这需要高昂的生活费用。因此,保持郊区生活的活力对美国人非常重要。1
布鲁金斯学会2009年的研究发现从1998到2006年,一些企业将工作重心从达拉斯和洛山矶转去芝加哥和西雅图等近效区城市。规划顾问沃尔特呼吁创造在郊区生活可持续的工作环境,未来超省油的汽车将会推动这种智能化工作环境的发展。相较于退回到大工业运输时代,这将是一种更为合理的环保行为,那时只有5%的美国人以公共交通为出行方式。
城市规划专家和学者支持这样一种观点,以好莱坞为例:20世纪的一个城郊特点就是郊区居民的疏远,彼此更具独立性,而城市居民间却有更广泛的联系。正如2001年出版的《郊区国家》描述的那样,一旦郊区居民离开温暖的家园,就沦为“马路上竞争的驾驶者”。
居民更强烈的独立性和公民参与的愿望。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经济学家扬布鲁克纳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密集的接触并不象它表现出来的那样,会增加邻居间的接触或提高整个社会的参与度,与高密度的城市中心相比,在低密度居住郊区居住的人们与邻居交谈的意愿高出7%,参加俱乐部的意愿则高出24%。
郊区生活的某些东西构成了很多人美国梦的缩影,少数曾经与大城市有密切联系的人更愿意生活在郊区,2008年,他们是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的主要居民。全国范围内,25%的郊区居民都是这些人。到2050年,这些移民的孩子和那些远离城市的少数派将成为主导郊区生活的重要力量。
根据许多新闻报道,“婴儿潮”一代已经做好了大规模返回城市的准备。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老年医学专家桑德拉罗森布鲁姆教授说:大约四分之三第一批婴儿潮时期的退休人员会选择郊区生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住在这里。他们会谈论那些搬到闹市区的人,会觉得奇怪,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不会选择继续在城市生活。
夫说的“超级城市”,如旧金山、波士顿、曼哈顿和西部洛山矶等适合精英们及为他们打工的人工作和娱乐的城市。到2050年,西雅图、波特兰和奥斯汀也可以加入其中。
但这些“超级城市”对中产阶级已非常昂贵,中产阶级会选择一些从某种意义上说没那么集中,少一些吸引力的城市。我称这些地方为“充满愿望的城市”,如凤凰城、休斯顿、达拉斯、亚特兰大和夏洛特。像纽约等其它超级工业城市曾经一样,它们拥有向上扩展的空间,已经开始在经济、文化、传媒等领域与“超级城市”竞争,且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也正与“超级城市”看齐。《华尔街日报》称:商业化的成功已使曾经被认为是“落后的艺术圣地”的休斯顿成功转型。
21世纪在地理上发展前景最不被看好的是沿海被称为“天桥村”的地方,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农村和小城镇的人口和经济重要性一直在下滑。1940年时,43%的美国人居住在乡村,而现在已不足20%。但城市里人口和就业的压力注定了农村经济的复活。互联网拉近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提供技术移民服务企业的蓬勃发展,加速了乡村向城市心脏地区的转移。
美国中西部像法戈、北达科他州这样的小城市曾经历过人口数量和就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平水。这些地区曾一度人口减少,现在有基于能源、技术和农业等领域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健全,你可以在这些地方找到很好的饭店,宾馆和咖啡馆。加里沃伦的公司“汉密尔顿电信”,是一个在内布拉斯加拥有250个员工的呼叫中心和电信服务公司。沃伦说:我从未失望,这里充满着希望。
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驱动着美国人回归郊区,这一问题将成为本世纪最为严峻的环境挑战:向可再生燃料的转变。最近有研究显示,美国有能力每年在生物或植物中提取13亿吨的燃料,可以代替当前国家对石油需求量的30%。但想实现这样的产量需要国家在土地、森林管理相关政策上的配合。
事实上,自19世纪起,当中心地区成为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主要来源的趋势出现时,这片辽阔广袤的大地就开始在成就国家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政府对美国人口结构的划分――相对年轻的劳动年龄人口――是至关重要的。据新美国基金会估计,国家每月要多提供125000个工作岗位来适应美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只有人口增长,没有稳健的经济发展,国家的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
小型企业和个体户类型的企业将会更加普遍,1980到2000年间小型企业和个体户数量增长了15%,更多的工人生活在如好莱坞、硅谷这个经济环境里。特点是经常跳槽,不断的转换工作。
在美国的历史上,种族观念一直是实现共同理想的最大的障碍。有些种族仍然是贫穷的代名词,黑人和拉美裔人的高贫困率仍然存在,不过我们相信将来这种基于种族的贫富差距会变得模糊。
自1960年起,非洲裔家庭达到或低于贫困线(2008年贫困标准:四口之家年收入22000美元或以下)的比率从55%降到25%,而黑人中产阶级的比率从15%升到39%。从1980年到2008年,富裕比率增长一半(2008年富裕标准: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达到10.3%。相比1980年,50%以上的非洲裔美国人住在郊区,包括一些中产阶级和富裕人群。
21世纪美国面临最为棘手的社会问题是兑现向前发展的历史承诺。近几十年来,高收入和中产阶级的收入停滞不前,结束了当普遍工资低时,他们收入的快速增长时期。即使在2008年经济衰退起,华尔街大部分带来的主要是中产阶级房主和从业人员首当其冲的破产卖房。最令人不安的时,工资停滞不前,与日益飞涨的物价水平不相协调。今天与1970年相比,对穷人和打工一族来说敢上社会经济发展并没有变容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仿佛是更为困难了。受过高等教育年轻人的收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比2000年下降了。
我认为美国想要扭转这种趋势需要投入到国家的基础投资和产业中,包括制造业,能源和农业。这违背了最近比较流行的说法――美国未来经济建立在少数高端行业,不需要复苏传统产业。
一个更具竞争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国需要依靠技术。幸运的是,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更有能力通过新的技术与方法解决基础性问题。所谓“技术”是1829年美国人“发明”的。对新能源的发现、非传统燃料的开发及其它先进技术的发展有可能改变人们能对长期能源灾害的预言。技术是可以缓解甚至扭转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的。拥有3亿人口的美国,相比较40年前2亿人口时,空气和水都更清洁干净了。
2050年时,美国在社会、技术和文化方面仍将可能是超级大国,她依靠的是被称为美国“民间宗教”――在国家和人民发生巨大差异时,它能产生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因而,我们没理由对未来失去信心。
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回顾及展望
1,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又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在1776年宣布独立以后,美国经历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后工业革命。美国城市化水平由1790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75%以上。美国的城市发展从小到大,由集中到分散,最终形成了以都市区为核心的巨型城市带。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同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其他因素息息相关。尽管如此,美国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国家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本文首先回顾美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接着集中讨论影响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的主要因素。最后,文章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前景进行初步的展望。
2,美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
2.1美国城市化概况
美国的城市化速度在1840年一1930年间呈直线增长,在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期间城市发展较慢,1940年代以后城市发展呈平稳增长,并且趋于饱和。表2表示2000年美国最大的10个城市在1990年一2000年期间的人口增长情况,它清楚地说明,位于南部和西部的城市人口增长较快,而位于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城市人口增长较慢,甚至下降。亚利桑那州和得克萨斯州的大城市人口增长最快。
2.2美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
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美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以下 3个阶段:
2.2.1第一发展阶段;殖民地到非殖民地(609年-1830年)第一发展阶段可以分成两个时期:1609年-1776年殖民地时期和1776年-1830年独立初期。
1609年—1776年:殖民地时期
早期的城市发展特点是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但城市的形成是以殖民地为目的的,并且经由契约组成的。例如,波士顿是由所有居民签署契约的方式成立的,即使没有契约,也是经过详细的规划过程。城市道路网一般呈网格状,主要沿袭欧洲的城市规划传统。早期的城市功能包括;出口原材料,进口制成品,主要同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进行贸易。早期的殖民地城市以港口城市为主,例如,纽约(1625年成立),波士顿(1630年成立),查尔斯顿(1680年成立)和费城(1682年成立)。
1776年—1830年:独立初期
1803年的路易斯安娜使得密西西比河流域加入美国,新奥尔良等南方城市通过密西西比河同中西部连接起来。但是,真正使中西部变成居住地的是位于纽约州的伊利运河(Erie
中西部的新城镇分成两类:第一类城镇由新英格兰移民建造,他们旨在重新恢复在英格兰逐渐沉沦的文化传统:第二类城镇是由开发商和运河商建造。1820年和1830年在第二类城镇居住的是建造运河的爱尔兰人。
1790年-1830年期间,美国人口从不到400万人增加到1,300万人。1830年,美国2,500人口以上的城市数目为90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9%。一个城市系统在美国初步形成。
2.2.2第二发展阶段;小规模到大规模工业化(1830年-1920年)这是美国工业革命的最重要时期,尤其是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因此,以南北战争为界将这一时期分成两个阶段。
1830年—1865年:南北战争前
人口增长
工业化和社会两极分化
交通建设和中西部的兴起
1865年—1920年:南北战争后
1865年-1920年是美国工业革命和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时期,美国的城市规划也在这一时期产生。
人口增长
区域的重新组合
社会两极分化和现代城市规划
2.2.3第三发展阶段;成熟的都市区形成和转型(1920年至今)
1920年—1950年:都市区的形成
1910年-1960年的人口迁移方向从南到北,从农村到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国外移民基本停止,战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黑人和妇女找到工作机会。1910年时,90%的黑人住在南方,到1960年时只有60%的黑人住在南方。1910年,72%的黑人住在农村,1960年时72%的黑人住在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黑人进一步向北方工业城市迁移。区域间的人口迁移使得美国人口在各区的分布趋于平衡。
1920年,美国的城市化比例开始超过50%。1920年代开始的汽车广泛使用使得郊区化开始沿着不同于城市铁路的方向进行。有关美国郊区化的因素分析将在另一节里专门讨论。美国郊区化在19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经济萧条和战争被迫中断,在战后和1950年代重新开始。
1950年至今:都市区变成巨型城市带 这一时期,美国的都市区经过郊区化使得相互连接变成巨型城市带,最大的巨型城市带为以纽约为核心的东北城市走廊和以洛杉矶为核心的南加州城市走廊。
人口增长 战后到1960年代初为美国的所谓人口婴儿潮时期(Babyboom),期间人口增长迅速。1957年为人口婴儿潮的顶点,每1,000妇女的婴儿出生率高达123。婴儿潮以后,美国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例如,1976年,每1000妇女的婴儿出生率已经降到65.8。
虽然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但是国外的人口迁移相应增加。近30年来,墨西哥和亚洲成为美国移民的最主要来源。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估计, 2050年左右美国人口将达3.1亿人,人口总量趋于稳定并开始下降。
城市郊区化
战后美国大都市内的人口增长速度基本上高于非大都市区内的人口增长速度,而大都市区内部的郊区人口增长速度又远远快于中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这是美国近期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美国的郊区化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郊区人口是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3,影响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的主要因素
3.1影响美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人口增长
工业化
3.2影响美国郊区化的主要因素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20年代汽车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局限性变得更加突出。私人汽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快速,方便,灵活,多起点,多终点。其主要缺点是需要足够的停车空间,引起市中心的交通拥挤。随着1950年代州际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私人汽车的普及,居住功能的郊区化速度大大加快。最初,居住功能郊区化以后,工商业仍然在市中心,居民仍要到市中心上班。
卡车的发明对工业功能郊区化有重大的意义。在卡车发明以前,货物主要依靠铁路运输,再用马车进行集散。因此,早期的工业用地通常位于市中心和铁路的交叉口附近。卡车的发明对工业功能郊区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卡车运输使得工厂可以直接建在郊区。郊区的地价比较便宜,税率低,土地宽阔以便工厂的流水线作业。
此外,郊区的工会较弱导致工资较低以及先前居住郊区化带来的劳动力也是工业郊区化的重要因素。
居住功能和工业功能的郊区化也带动了商业功能的郊区化以便就近服务顾客,这就使得居民的上下班出行由原来的郊区到市中心的出行逐步变成郊区到郊区的出行。除了交通工具改善以外,电话的普及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政府的鼓励郊区化政策
建造商在郊区舱建设成本较低
美国的文化传统
3.3郊区化的后果
4,对中国城市发展前景的展望
4.1中美两国的差异
中国的交通系统在近20多年里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尚缺乏连接全国的高速公路系统,这是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中国的区域差异要比美国大得多,中国城市交通主要集中在市区,对于连接城市和郊区的交通系统重视不够。这对于城市郊区化有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比美国多5倍,同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比美国高得多。中国城市化以小城镇和中小城市为主,而美国城市化则以外国移民直接进入大城市为特征,两者的过程是不同的。中国农村的离乡不离土的城市化方式在美国不存在。美国人口的自由流动和没有户口约束自发地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平衡。
中国最近20多年的经济发展比美国快得多,但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仅为美国的1/40左右。低收入决定了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居民不可能拥有小汽车,因而出行距离短,城市空间结构集中,中心城市发达,而郊区较为落后。中国城市土地少和交通落后同样决定了中心城市的集中发展。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中的第三产业仍然不够发达,而制造业往往要求城市集中发展。中国政府鼓励沿海城市对外开放,提供优惠条件。这一方面确实加快了沿海城市的发展,但同时又扩大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差距,造成了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城市发展的最终出路除了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以外,更关键的是要开发大西部,均衡分布人口和生产力。
中国城市历史比美国城市历史要长的多,因此旧城改造任务十分艰巨。资金缺乏是影响旧城改造的一个突出问题。美国主要依靠税收和使用费筹集资金。
4.2对中国城市化的一些建议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必须先行
大力发展内地城市建设
郊区化问题要进一步研究
城市户口制度要取消
城市产业结构要提升
城市空间结构要多中心化 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势在必行。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居住,工作的就地平衡,有利于减轻交通拥挤,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和土地使用合理化。
5,结语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