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两孩,人口大势会逆转吗?
日期:2015-12-05 类别:中国 浏览:
制图:新华社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人人都能生两孩的新时代。“全面两孩”政策符合民意,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
但是,对于偌大的复杂中国来说,放开两孩生育能否改变整体人口形势?能否改变人口老龄化趋势?能否重续“人口红利”?放开两孩给每一个中国家庭会带来哪些变化?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密切关注。从本期起,我们推出“怎么看全面两孩时代”系列报道,就相关问题进行理性探讨。
——编 者
人口峰值推迟2年
预计政策实施后,短期内出生人口明显增加,生育水平有所回升。全国人口总量增幅不大, 2029年达到峰值14.5亿人
实行了30多年“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生育政策,一夕之间全面放松。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回顾,40多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少生了4亿多人,缓解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创造了较长一段“人口红利期”,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全面两孩政策是在科学研判人口发展态势、总结单独两孩政策实践、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说,2004—2006年国家组织人口发展战略研究,2007、2008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就提出了“三步走”的思路,即双独两孩、单独两孩,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今年初以来,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相关部门进行专门研究,对全面两孩政策下的人口变动状况,进行了多方案测算比较,召开了近百场论证会,并到22个省区市调研形成系列报告。
经测算,在目前约1.4亿育有一孩的已婚育龄妇女中,按现行生育政策可生育二孩的约5000多万人,占37%;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新增可生育二孩的目标人群约9000万,占63%。新增目标人群中,40—49岁人群占50%。预计政策实施后,短期内出生人口明显增加,生育水平有所回升。全国人口总量增幅不大,峰值延后两年左右,2029年达到峰值14.5亿人。
“目前劳动年龄人口比较充裕,仍处于社会总抚养比低于50%的人口红利期,是调整政策的有利时机。单独两孩政策的平稳实施释放了部分生育势能,降低了出生人口堆积的风险,为全面两孩政策奠定了基础。截至2015年9月底,约176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2014年人口出生率比2013年提高了0.29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了1.72个点,是近年来出生率上升、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面临一些挑战,是可预期、能应对的。”王培安说。
据调查,20—44岁已婚人群平均理想子女数是1.93个,农村是2.1个左右,城镇是1.8个左右。还有80%的人希望有儿有女。
“全面两孩政策有利于满足群众生育意愿。” 王培安说。
短期缓解人口结构老化
未来3—5年后,生育水平依然大大低于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很难超过1.7。人口大幅减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大幅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未来独生子女家庭、无子女家庭还会增加
“‘十三五’是非常关键的时期,经济增速放缓,老龄化、少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劳动力人口也在减少。随着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我国的人口结构确实应有所调整。” 原新说。
据预测,两孩政策后,2050年可增加3000多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结构有所改善;到2050年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与不调整政策相比降低2个百分点。从长期看,将降低人口抚养比,使经济潜在增长率提高约0.5个百分点,缓解家庭少子化趋势。由于新出生人口主要在城市,人们生男生女观念较淡,有利于降低性别比,维持家庭代际支持、养老功能。
“按照预期效果,短期内四五年内,出生人口高的年份应该达到2000万,对应的总和生育率在2以上。之后会逐渐降下来,稳定在1.7左右,一般认为1.8对我国来说,是比较合理的水平。”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说。
但是,预期效果受到实际生育意愿的影响。按照测算的数据,9000万可生两孩的目标人群中,一半以上都是40岁以上人群,想生但能不能生出来还不好说。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说:“政策在不同地区影响不一样,比如对上海来说,总体影响不大,原因是这些符合政策的人在单独二孩政策中占90%,他们本来就可以生。”据测算,只有约28%的目标人群有生育意愿。
“经过3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受教育水平提高、职业的转变、女性的全面社会参与和社会地位的大幅度提高、全球化的影响等,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家庭社会功能的弱化,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一系列公共政策也对人们的生育意愿起着约束作用。”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金营说,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后,除短期内补偿性生育带来的出生堆积外,未来3—5年后,生育水平依然大大低于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很难超过1.7。人口大幅度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劳动力大幅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未来独生子女家庭、无子女家庭还会增加。
这一切,使得政策实施的效果变得复杂,需要花费较大成本来应对。按照他的预测,“十三五”期间将有一个出生波峰,2022年后出生人口规模迅速下降,出生率大幅降低到10‰以下。2030年后人口将负增长,本世纪末人口减少到9亿左右。
“若要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降低人口减少带来的巨大影响,未来的生育政策将是鼓励按政策生育,适当的时期应该鼓励生育,使妇女总和生育率接近更替水平。最佳的调整时间应该在2030年左右。”王金营说。
“未来全面两孩政策逐步向人们自主选择生育孩子的数量过渡。同时,倡导每个家庭都能在自主选择生育数量的前提下负责任地选择生育孩子的数量,保证子女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说。
更注重人口均衡发展
2050年全国流动人口将达3.5亿人左右,大批农村新增劳动力离乡又离土,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聚集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导致人口地区分布失衡
“我们控制人口数量的任务已经完成得很好,人口增长的趋势控制得较好,全面两孩意味着我们要更加注重提升人口质量,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翟振武说,人口均衡意味着人口数量适度、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不仅要控制人口数量,还要调控人口的结构以及人口的教育、分布、环境等,这样才能发挥出政策的整体作用。
“全面两孩政策实现了不分城乡、不分区域、不分民族的一体化生育政策,体现了制定计划生育社会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原则,改变了过去城乡分离的人口生育政策,对人口素质提升会有明显的作用。”原新说。
人口素质包括了出生人口素质、劳动力人口素质。一方面要预防全国出生缺陷,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才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提升国家竞争力。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根据数据推测,到2020年,16岁到19岁的农村人口将减少到3055万人,外出农民工增长将明显减速。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的老龄化趋势也早就出现。从改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头着力,蔡昉提出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促进教育公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等,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面对未来人口减少、老龄化绝对人口不断增加、劳动力人口减少及素质不高的现实,国务院参事马力提出,我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必须以劳动力素质替代劳动力数量,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建议长期加大人力资本、创新投资,实施终身教育,要求30岁以上劳动力具备一门技能。
人口的分布失衡问题越来越凸显。2050年全国流动人口将达3.5亿人左右,在城市化大潮中,大批农村新增劳动力离乡又离土,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聚集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导致人口地区分布失衡。流动人口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日趋突出,农村地区出现人口“洼地”现象。
专家认为,未来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会继续扩大,且较长时期存在。尤其是对大城市来说,人口总量控制、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仍是一道难题。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对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命题来说,只是其中重要一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
- 阅读排行